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中学生生命美育的经典作品的创造性阅读.docx
文件大小:40.48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3.09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中学生生命美育的经典作品的创造性阅读

黄铮黄斌

摘要:拟站在生命美育的高度对《长歌行》的主题意蕴进行创造性解读,发现其中包含着“向上”与“行乐”这看似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生苦短这一终极性悲剧的丰富意涵。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塑造自由人格,涵养深情,实现诗意生活。

通过文学艺术与生命修养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文化成与心性化育,这是中华人文精神所独具的生命美育品格。在中学阶段,语文课最具人文性,承载着生命美育的重任——教会中学生认识生命美感的形态,进而优化与美化自我的生命。对此,一般教师的做法是以经典诗文来教诲学生。例如,教师常援引《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诲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惜的是,由于生命美感体验的缺失,阻隔了经典作品与学生生命个体的汇通,往往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拟以《长歌行》为例探讨借助经典诗文的创造性阅读来实现中学生生命美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从生命美育的高度对《长歌行》进行创造性解读

《长歌行》出自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全诗如下:“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师常用“学习”与“向上”来置换“努力”与“伤悲”,这种解读虽有主观上的善意,却缩小了“努力”的丰富内涵,客观上损害了学生个人审美体验的生成,使之沦为教师“咀嚼”之后“喂给”学生的人生道理,难以打动学生。因而,在得出“学习”与“向上”这一大道理”(即“成说”)之前,还需要借助“破说”的方式,撬开经典坚硬的躯壳,寻找其更为丰富的意义。

关于《长歌行》一诗,《乐府解题》认为其:“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有大量“努力为乐”的表达,具体如下: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今日良宴会》)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娛乐,聊厚不为薄……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

除《古诗十九首》外,在《世说新语》中王子猷有雪夜访戴的自然随性之举,恒温北伐路上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真情泣涕,刘伶有纵酒放达的名士风范。对此,鲁迅用“魏晋风度”对其进行概括。

《长歌行》的“少壮努力”、《古诗十九首》的“努力为乐”、《世说新语》的“魏晋风度”,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对生命美感的自觉追求。这种追求在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中达到了美的巅峰,对后世形成了绵延不绝的影响。学生理解了这一点,自然也就能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何会蕴含着“努力为乐”的含义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此宝贵,谁都难免一死。在《古诗十九首》中,“速老”“盛衰”“如寄”等词语形象地揭示了“人生苦短”这个令人绝望的大悲剧。《长歌行》中的“青葵”“朝露”“百川”等意象也蕴含了这层意蕴,因而作者说“行乐”要“及时”。那么,什么样的“乐”才配得上这短暂而宝贵的生命呢?像魏晋士人那样吃药喝酒吗?魏晋士人之所以如此,是以自我本性来反抗黑暗的政治与虚伪的礼法,其中蕴含着深深的哀痛与决绝的勇敢。如果我们只看到其言行的表面,就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生命的“至乐”。同样,如果我们以为勤奋刻苦获得高分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也是只看到了表象而已,因为这样的“学”只不过是“为稻粱谋”的工具,与学生的人生旨趣毫无关联。如此一来,学生便不能理解孔子将“朝闻道,夕死可也”作为“学”的至高原则是多么的勇敢,自然也就不会有孔子那种“韦编三绝”式的持久学习之力。理解了这一点,学生自然也就能明白同时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与“努力为乐”来解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但不矛盾,而且还能辩证地提炼出更深层的意蕴,即以勇敢追求生命至乐的方式来反抗人生苦短的终极悲哀,最终实现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

人生“至乐”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及时行“乐”才不后悔?生命“至上”的价值是什么?什么样的“上”才值得我们的心“天天”向往之?对此,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理解,完全拥有自主选择人生目标与践行人生道路的权利,但我们必须明白:在人生“老大”的终点,会有一位叫作“伤悲”的判官对我们的生命作出价值上的评判。因而,当选择权交还给我们自己时,“少壮”时应如何“努力”才能确保“老大”后不“悲伤”?这是《长歌行》向我们的生命提出的拷问,也是该诗最具美育功能的意蕴所在。

二、从生命美育的高度对经典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的方法

就正面而言,要敢于破。不破不立,先破而后才能立。经典作品因为陈陈相因的解读,形成了一些看似很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