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AdobePhotoshop制图”课程是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课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明确其与文博行业新兴人才需求状况以及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开展绘图课程基础教学工作。通过讲解文物的分类、文物虚拟修复、考古器物绘图及Adobe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让学生能够认识和掌握并使用软件绘制文物虚拟修复图。针对高职院校教育中“AdobePhotoshop制图”课程在数字化赋能背景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以适应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提升绘图课程教学效果并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依据,健全考古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数字赋能;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AdobePhotoshop制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22年度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岗课赛证’背景下高职院校文物修复专业教学路径研究与实践”(JYJXYB20221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0-0092-04[收稿日期]2023-11-12
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文物修复应用型人才,探索设立“AdobePhotoshop制图”课程(以下简称“PS制图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含软件的基本操作、文物修复基础知识及文物病害图的识别绘制等方面的内容,其特殊性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进而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采取多元的教育方式,完善现有教学模式,适应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提升PS制图课程教学效果并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依据。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是近年来高职院校设立的热门专业,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于数字化考古人才的迫切发展,高职院校须结合岗位需求办出特色,健全考古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较为严峻的时代课题。
为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1]。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增大,政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极度空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育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扩大新兴产业和国家发展战略人才的培养规模,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为职业教育培育一流的高水平技术型人才提供了良好机遇,为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本文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文物修复专业PS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可行性的课程改革建议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明确文博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健全高职院校考古人才培养体系。
一、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PS制图基础现状及困境
20世纪90年代末,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及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设立文物保护专业。1989年,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正式成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同类本科专业。1990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招收了第一届大专学生,在招收两届大学专科学生之后,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随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后因各种原因停止招生)也先后开设文物保护技术本科专业[2]。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培养适应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古人才,上海城建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等20多所专科学校适应时代发展,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培养文物修复专科人才。
(一)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PS制图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文博行业、科研院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大,为高职院校文物修复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契机,为应用型考古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平台。PS制图课程是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重点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以培养学生绘图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PS制图课程在与专业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校需要确定自己的定位,结合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意识不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重视度不够,离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课程建设方面表现为对PS制图课程定位认识错误,课程性质偏离实际工作需求的倾向;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教材内容与教授内容偏差较大。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建设,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尊重、爱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现代文物修复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考古人才。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