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学补充资料的内容类别探究
认知语境理论注重研究和分析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认知语境是交際者基于生活经验对当前的外部信息感知、整理、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特点为:完形性、人本性、动态性。胡霞指出:“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中三个不同的建构视角是主体性、主体间性、主客体间性。”在语文教学中,补充资料可以定义为教材外的、与教学相关的且有利于教学进程推进和教学效果达成的、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必要资料。
一、与作者创作相关的补充资料
《孟子·万章下》中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知人论世的出处,后来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适时补充。
(一)作者的生平经历
余映潮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在导入环节呈现了诗人的国籍、创作成果以及荣誉称号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较为陌生的外国诗人普希金,达到了快速进入课堂教学的效果;陈倜执教《天上的街市》时在导入后让学生回忆郭沫若的对联,引导学生温习已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都温中执教《乡愁》时在讲解怎样理解诗人对母亲的爱时,插入了对诗人经历的介绍,在学生理解诗歌情感表达时适时补充了诗人的成长、求学经历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上述实例中提供补充资料的内容和时机都恰到好处,有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作的时代背景
依据认识语境的相关理论,文本可以看成作者认知语境的产物,是作者面对外部环境调动和激活原有知识经验及认知结构的产物。作者的写作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及其成长的环境,因此,其写作的情感体验是个性化的。
但时代背景的补充并非越多越好,而应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郭飚执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学生朗读第三节后能够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何作者感情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补充了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等相关材料。郭老师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空间,而非习惯性地归纳总结。补充资料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分析和对诗歌朗读的体悟,否则就会喧宾夺主,降低教学效果。
二、与诗歌文体相关的补充资料
王荣生提出,要根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现代诗歌的主要特征为:以诉诸情感和抒发情感为本质特征;具有丰富的意象,行文思维跳跃,需要读者发挥想象;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语言凝练。
(一)诗歌文体的内容特质:主题和情感
诗无达诂,诗歌的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而抒情是诗歌文学样式的本质特征。教师要注重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等资料的补充。
余映潮执教《乡愁》时补充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当我死时》和《乡愁四韵》的片段,这些材料都是教师围绕乡愁主题和诗人情感选择的,几首诗相映成趣,为课堂教学铺垫了浓浓的思乡情味儿,为学生的朗读酝酿了深厚情感。陈成龙执教《再别康桥》时适时出示《猛虎集》,补充了徐志摩与林徽因交往的相关材料,帮助学生知人论世,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把握离不开其对诗歌内容、表达方式的分析和理解,离不开其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现代诗歌教学课例中,补充资料的内容经常混合呈现,教师需要结合教学进程进行适时补充。
(二)诗歌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方式
诗歌主题的呈现、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诗歌特有的表达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意象的运用。诗歌讲究的是外界之物与内心之意的结合。短小跳跃的诗歌语言在韵律上也较为讲究,这是诗歌的另一特点。
鲁品琼执教《未选择的路》时适时补充了“路”的意象,并举出“明月”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通过意象传达情感这一特点;胡健执教《乡愁》时带领学生回顾诗中的意象“大雁”“明月”“家书”“浊酒”“夕阳”“柳树”等,帮助学生体会文本内涵;赵晓文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让学生回忆比较其与《在山的那边》表达手法的异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象征和直抒胸臆的区别;王旭明执教《乡愁》时让学生默读教材中关于押韵的知识,指导学生体悟朗读技巧;洪镇涛执教《乡愁》时用改写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诗歌的朗读
现代诗歌节奏鲜明,以抒发情感为本质特征。朗读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语言感知诗歌的过程,是其感性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多遍的、多样的朗读有利于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知。
余映潮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在第一乐章以朗读原诗为主要教学方式,提出朗读要求:自由大声朗读、吟诵——用说话的方式读(劝慰别人,亲切而诚挚)——读给自己听(内心独白,自我勉励)——自由背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程翔执教《再别康桥》在学生朗读完文本的第二节后,教师先提问“荡漾”的意思,然后给出其本意和诗中的意义,指出“漾”字读的时候要拖的长一些,教师范读后学生多次朗读。教师先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