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三·四·一”密码
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四位学生言“志”的谈话,其中蕴含着一个“三·四·一”密码,即三重人格修养,四步治国方略,一个理想社会。解读这个密码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孔子“君子之格”的修养之道和“礼乐之治”的治国策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记述了孔子和四位学生言“志”的一次谈话。这场对话以孔子:“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发问开启。接下来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四位学生以回答老师问话的方式先后阐述了自己的志向。最后,孔子依次对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做了评价。全文以“志”为线索串联起“问志”“述志”“评志”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不枝不蔓、主旨突出的三层叙事结构,为后世的历史著作、戏剧、小说等叙事类作品的叙事范式奠定了基础。
孔子与学生的这场极具文学性的谈话中,蕴含着一个“三·四·一”密码,即三重人格修养,四步治国方略,一个理想社会。笔者拟针对这一密码进行解读。
一、三重人格修养
我们把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四个人的性格按照文章的顺序联系起来做一个纵向的比对。从轻率鲁直、粗狂疏落、轻狂自负的子路,到谦逊谨慎的冉有和谦虚有礼的公西华,再到从容有礼、泰然淡定的曾皙,这正是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之格、修养之道的三重境界。
二、四步治国方略
将文中四个人的志向纵向连接起来看,从子路的“平战除祸”,到冉有的“富民足民”,再到公西华的“教化百姓”,最后到曾皙的“礼乐之治”,这其实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治国的四步方略。《侍坐》中四位弟子所述之志纵向来看是为政四次第的观点,清人张履祥在其《备忘录》也曾有阐述:“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饥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乱祸定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矣,能不喟然兴叹?!”后来的孟子继承发展了这个方略,并将其深化为实施仁政的四个具体策略,即《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的“养民保民”——“富民足民”——“教民化民”——“爱民安民”。
三、一个理想社会
《侍坐》中不但四位弟子阐述了自己的志向,而且孔子也阐述了自己的理想。不同的是,四位弟子的志向是直接阐释的,而孔子的理想是通过对四位弟子志向的評价隐晦地表现出来。《侍坐》篇中写四弟子志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阐释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为政理想。
其实,孔子哂子路、叹冉有、惜公西华但并没有全盘否定他们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和最后一个发言的曾皙的志向一起构成了孔子“礼乐治国”的四个次第,当曾皙完成孔子“礼乐治国”的最后一个次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次第时,素来主张谦和的孔子直接而明确地表示“吾与点也”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