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外历史纲要上渗透唯物史观.docx
文件大小:19.15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2.75千字
文档摘要

先秦至秦汉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渗透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2)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自耕农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出现;(2)井田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兴起;(3)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性质的改革(赋税制度、中央集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封建地主阶级兴起→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2)诸侯争霸→劳动人民要求统一;墨家主张“兼爱”“非攻”;(3)牛耕的推广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天文学成就;(2)商周青铜铸造技术;(3)铁犁的发明使用;(4)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

魏晋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渗透唯物史观

“文”为“道”(政治)服务被称为“文以载道”,它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文学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文学视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百家著书立说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体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2)唐代诗人的抒情作品中体现了积极有为的人生追

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运用唯物史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宋朝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的发展→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提高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城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增长→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2)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渗透唯物史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农业发展、手工业兴旺→明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成本,难以长期持续→明朝统治者由支持“下西洋”政策转向采取“海禁”政策。(2)赋税制度: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与白银流通量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的实行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存在约2000年的人头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商品经济发展→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2)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和新的经营方式兴起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戏曲等艺术形式逐渐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晚清至民国初年: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抗争与探索—运用唯物史观

经济基

础与上

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经济军事科技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中国工业无产阶级成长壮大→无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特殊的内外环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的发展机会

正确运

用阶级

分析法

(1)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资产阶级激进派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人民群

众是历

史的创

造者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2)义和团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3)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运用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国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指导思想和阶级基础。(2)中国革命选择“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必然性:中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落后、反动统治力量薄弱;城市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依据中国国情,不能选择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

(3)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理由: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迟迟不进行土地改革,以解决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