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学习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ocx
文件大小:43.44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7.12千字
文档摘要

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学习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对本科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塑造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机类专业通常具有对学习者实践能力要求高、知识更新换代快、相关课程知识点多而杂的特点。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塑方法,有其独特之处。分析了制约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矛盾问题,针对矛盾问题分析了应对策略,并从学生学习状态的动态监测机制、优化课程教学设计、调整考核与评估机制三个维度提出了一套能力提升策略,为该专业本科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学习能力;本科生

[基金项目]2023年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育教学课题“面向计算机类专业背景课程的本科学员学习能力提升策略研究”(GJ23QN09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2-0024-04[收稿日期]2023-12-06

学习能力是指为完成学习目标,在实践中结合各种已学知识、手段和方法,掌握新知识,并在学以致用、不断创新这些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本领。对本科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塑造一直是本科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志之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不仅能够提升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更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当前,有很多高校教师就如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过研究。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孙立山等[1]提出了一种面向本科班级学习能力提升的课程改革模式,分析了当前高校在本科课程的学习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具有通用性的改进措施;西安理工大学潘申银[2]进行了“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研究,重点关注了在当前线上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洛阳理工学院梁乐[3]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怀化学院裴之蕈等[4]提出了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课程启发式教学改革,建立了基于混合式教学、以考促学、新型合作学习模式、敏捷教学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

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关课程通常具有知识点多而杂、知识更新换代快、对学习者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通常,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要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计算模式每十五年就会发生一次变革。比如,1965年前后的计算机是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到了1995年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现如今,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又一次引领了计算方式的革命。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之下,学生只有具备追踪新技术的意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系统思维等,让学生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从项目开发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使学生能在未来从事软件和硬件的开发工作中有更为出色的表现。因此,计算机类专业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对该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者要更多地从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塑造。

二、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瓶颈

由于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及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特殊要求,在对该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往往内容多、难度大,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极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上较其他课程有先天劣势。例如,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如果学生的编程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无法跟上学习进度,多次不能顺利完成作业任务,将导致其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受挫,进而对个人能否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工作产生怀疑。

2.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重在塑造学生的自主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还是在日后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中,学生都需要自主进行实践操作的探索,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对专业知识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合理分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注重提升实践课产生的效益。

3.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估。合理的评估手段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形势,从而找准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做到有的放矢。传统的能力评估方式主要依赖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而考试往往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很难了解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创新思维更是无法评估。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