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工程流体力学”翻转课堂+MOOC教学改革探索.docx
文件大小:41.3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3
总字数:约4.93千字
文档摘要

“工程流体力学”翻转课堂+MOOC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工程流体力学”是众多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和翻转课堂难以对所有学生具有普适性。因此提出翻转课堂+MOOC的教学模式,同时对翻转课堂进行了“量体裁衣”降低翻转课堂难度,以适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的发展。实践表明,新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在其中。研究成果能够为地方高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翻转课堂;MOOC;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21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重点攻关项目“煤热解活化制备碳纳米管生成机制研究”(LNKZ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0-0076-04[收稿日期]2023-12-07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研究流体在工程与自然界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能源、水利、环境等[1]。近年来,越来越多教师尝试着教学改革探索,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是“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然后由学生通过解决习题来巩固所学内容[2]。然而这种传统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加之工程流体力学内容多而抽象,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教育模式翻转课堂+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3-4]。翻转课堂强调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在线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学生在课堂之外可以自主学习和预习课程内容,课堂上则更多地进行讨论、实践和互动。MOOC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5-6]。翻转课堂+MOOC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更好的在线开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家利用互联网教学MOOC平台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7-8]。

因此,本文以“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为载体,探索工程流体力学领域教学的创新改革。将翻转课堂+MOOC教学模式引入“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并通过对翻转课堂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使其更加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与评估,研究成果能够为地方高校“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翻转课堂+MOOC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MOOC教学模式,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确保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的有效结合,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机会。

(一)教师课前准备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分组学习和组内学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措施。从过往的教学经验看,有效的分组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更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律性。因此,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这种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分组时要注意尽量充分考虑组员间具备讨论、相互协作的可能,原则为组内至少应具备“学习担当”和“氛围担当”作为引领组内学习发起者和过程活跃气氛调节者。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对工程流体力学知识点是否适合翻转课堂进行梳理,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见表1。同时,将MOOC中知识点需要重新剪辑、自行讲解和制作的简单授课视频重新上传供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结合书籍和这些网络视频线上课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为了各小组内学生更好地解决知识点问题以及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工程流体力学”单个知识点进行逻辑化图谱绘制,根据各个知识点的特点确定制作出基于思、学、用三个步骤的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兴趣,使学生从“解题能力”向“解决问题能力”升级,如图1所示。

(二)课堂讨论与实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省属地方高校,受地域、学科限制,生源质量并非理想,完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下降,不如传统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MOOC教学模式设计之初,与完全翻转课堂不同的是,并不是将所有知识点都放在课下自学+课上讨论,正如上述描述的,新模式的初心是让所有学生重在参与,使其能够感知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协调配合能力。布置翻转课堂任务时主要以学生这一节课中某一小部分知识点作为载体进行阐述。例如,在讲到工程流体力学发展史时,要求学生在课下查询资料说明我国在工程流体力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要求制作PPT在课上进行演讲,学生分工协作、配合良好(如图2所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爱国主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