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资本逻辑下的异化与物化:马克思与卢卡奇 对人性困境的解读.docx
文件大小:21.9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5.1千字
文档摘要

资本逻辑下的异化与物化:马克思与卢卡奇对人性困境的解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马克思立足资本主义社会,从国民经济学家所关注的劳动出发,与人的生存境遇相结合,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弊端,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商品生产为起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经验和社会关系所具有的物的属性,以及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和社会互动被转化为商品的交换过程。

一、理论基础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

(一)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四重界定

1.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马克思从现有经济事实出发,发现工人通过劳动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本身越处于经济贫瘠的状态,并且自身也会逐步演变为更廉价的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本身就是商品,能够借助工人这一媒介体现其本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产品充当了异己的存在物,与生产者本身分离,与劳动相对立,并由此得出异化劳动的第一个界定: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一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2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精力越多、生产越丰富的产品,商品本身就越会与工人对立。商品不仅是劳动的结晶,而且逐渐脱离了劳动者的控制,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支配着劳动的方向和目的。

2.工人同自身劳动相异化

劳动的异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劳动产品上,还体现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逻辑下的劳动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劳动过程本身与工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对立关系。但实际上,劳动应是工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劳动不再是劳动者自我实现的过程,而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过程。劳动者被迫遵循生产线上的规律和节奏,并非依据个人意愿和创造力自由进行劳动,这种劳动是一种被迫、机械的活动,劳动者本身失去了自主性。由此,马克思推导出异化劳动的第二重界定: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3]

3.人同自己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物质世界、改造自然界,从而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种生命活动的生产使人们在精神层面与现实层面进一步直观自身。4人和动物一样,都在无机界的支撑下存活,相比于动物生产的片面性,人更具理性与自由自主性,懂得如何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来满足自身生存的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的具象化。异化劳动将人自由自主的活动贬低为一种手段,因此劳动这一生命活动丧失了类生活的本质意义,被贬低为一种用于维持人类肉体存续的手段。由此,马克思得出异化劳动的第三重界定:“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5]

4.人与人相异化

通过对以上三重逻辑进行推导,马克思衍生异化劳动的第四重规定:“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不再是自由的主体,而是被市场和资本力量所支配的对象,工人被迫将自己的人力和劳动时间出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控制生产过程并获利。在这一体系下,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私人财产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把人们分割成孤立的个体。马克思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消除阶级对立和人际异化的社会,从而恢复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人性化关系。

(二)卢卡奇对资本主义全面物化的阐释

1.经济领域的物化现象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商品形式以占统治地位的形态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异化理论存在互通之处。在原始社会中,商品形式以物物交换为主,以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为目的。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频繁的商品交换以及为了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并非基于消费者与生产者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商人获利的需要。资本的逐利性使商品的形式朝着真正的统治形式发展:“商品只有在成为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范畴时,才能按其没有被歪曲的本质被理解。”商品的普遍化成为必然。物化状态下的商品形式使人们劳动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质被商品物的性质替代,是主体客体化的表现。

2.政治领域的物化现象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协调其经济和政治关系方面突出体现了其虚假性,物化力量已经侵入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所需的政治秩序更加巩固,资本家通过管理制度与官僚模式把社会上的所有人都禁锢在物化世界中。此时,劳动者不再直接与其生产的商品或服务建立联系,而是通过工资、职位、市场等中介形式与自己的劳动成果发生联系。这种物化过程使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过程和社会的整体经济结构失去控制,社会成员将自己看作“经济个体”,从而忽视了他们作为阶级成员所本应具备的主体意识。

3.意识的物化

生产领域的物化是最早开始的,因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