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思想精髓及其理论价值探析
《人类学笔记》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动荡、无产阶级革命形势趋于复杂、东方社会面临道路选择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形成于1879年至1882年间,是马克思阅读柯瓦列夫斯基、摩尔根、梅恩、拉伯克、菲尔等学者的史前史著作所作的5篇读书笔记合集。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公之于世后,随即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本文从《人类学笔记》的写作背景入手,试图概括其思想精髓,并深入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价值,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写作背景:动荡时代的思想探索
《人类学笔记》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日益动荡、无产阶级革命趋于复杂及东方社会面临历史选择的复杂时代背景下思考的产物。
(一)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动荡
19世纪,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在西方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凭一己之力摧毁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2],使世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者开始深人探讨一个问题:资本主义是否会像封建主义那样,最终被另外一种社会制度所替代?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大大鼓舞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斗志。然而,1848年一系列欧洲革命大多以失败告终,并未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周而复始的爆发,激发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功能,反而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19世纪70年代起,新兴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调整生产的方式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向更加成熟的道路。马克思晚年时期,他提出的资本主义即将灭亡和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预言并未如期实现,经济危机不但没有促使资本主义走向灭亡,反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观点,开始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趋于复杂
19世纪下半叶,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日益复杂。首先,无产阶级内部出现分裂问题。由于欧洲无产阶级运动很长时间缺乏科学思想指导,且无产阶级内部存在各种宗派组织,这使得无产阶级内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打破了无产阶级内部的团结。其次,无产阶级内部存在改良主义倾向。资本主义日渐成熟以后,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在劳资关系上作出让步,采取了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允许工人参加选举等举措,促使改良主义发展了起来,许多人提倡不再进行暴力革命,而是与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开展合作。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倡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原则相违背。因此,马克思主义和改良主义之间无法协调,改良主义严重威胁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再次,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受到质疑。马克思主义最初只是众多社会思潮中的一个,经过实践检验才得以在工人运动中占据思想领导地位。然而,改良主义思潮出现后,许多工人领袖转变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面临许多重要问题时甚至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了矛盾。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复杂使马克思建立的理论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转向了研究东方国家的发展道路。
(三)东方社会面临道路选择
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充市场,对一些落后国家展开了殖民侵略。东方国家的变化就是伴随着殖民化开始的,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前后,俄国、印度、中国等几个东方大国开始尝试寻找新的出路,如俄国进行的农奴制改革,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等。马克思非常重视东方国家在历史压迫下的选择,他研读了许多关于东方社会的资料,并对之展开了深入研究。在透彻剖析东方社会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后,马克思修正了之前作出的东方国家也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判断,并从理论上提出东方国家可以探索出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但是实际上,当时的东方国家还不具备实行社会变革的成熟条件,处于革命爆发前夕的东方社会究竟会走向何处、对世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都未可知。由此可见,在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马克思预见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曙光可能在东方初露。于是,他便逐渐转向了研究原始社会,特别是东方社会的发展轨迹。
二、思想精髓:社会形态与历史演进的深刻洞察
马克思晚年的探索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占据着关键位置。4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内容丰富全面,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原生形态思想、国家与文明起源思想、东方社会发展思想以及世界历史思想等方面。
(一)原生形态思想:古代社会的沉积与过渡
19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多方面条件的局限,马克思关于史前社会研究的结论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类学相关资料的逐渐丰富,马克思得以对史前社会进行详细研究,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