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增进人文关怀、引发情感教育等重要教育任务。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要求“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其中“经典诗文赏析能力培养”作为大学语文的重点、难点,既要在文本拓展联系的广度上覆盖延伸,也要在诗词解读的深度上超越既往。这更需要通过诗教,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一、诗教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传统诗教的现代延续
所谓诗教,即古人所谓诗教的现代延续。孔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概念由来已久、内涵丰富,以诗歌的形式培养人的性情、品格、情感、气质等,形成人格教育,其始终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在学术研究中,学者对诗教内涵和功能的理解逐渐深入,从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转向注重诗教的内涵要求;在教育实践中,诗词教育者从基础的字词句讲解转向引导学生接受更深层次的意境、思想、审美教育,渐广渐深,这也让诗词教育成为活泼有生命力且可发展的文化传承。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多次指出,对待古典诗词,必须善于感应诗词中的感发生命对人的召唤[2],齐益寿学者在《词学与诗教:叶嘉莹先生诗词成就管窥》一文中指出,至于诗中的感发生命之内涵为何,叶先生非常肯定,其是“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善读诗歌的人因此受到感化,从而提升了自己的质量和境界,这岂非最好的诗歌教育?这才是传统以诗为教的\诗教”原生态,而非被政治权力有所扭曲后的次生态。[3]
古典诗词中所呈现的时代风潮、地域特色、文体特性、个人风貌,包含令人感动的导向审美与道德融合之境。而诗教,则是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认识诗词蕴蓄的力量,并通过“善读”即专业而富于见解的解读讲授诗歌,培养学生审美与人格,引导他们从应试教育走向人生教育。作为当代诗教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叶先生最为重视诗词中感发生命的内涵,即古代伟大诗人所拥有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这也正是大学语文教学中诗教应该阐发的部分。
(二)当代诗教的人文意义
叶先生强调的\兴发感动”,即诗歌通过情感的力量触动人心,一方面是对传统诗教的承袭;另一方面则是在当代文化环境教育语境下,通过古典诗词进行深层次的生命教育与精神启蒙,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
第一,信息时代的人格启迪。信息社会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工具理性的严重焦虑。绩点与就业等压力的蔓延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趋向扁平化、功利化。而诗歌的深入研读能唤醒学生被理性压抑的情感体验,重建对自我的觉察。如“独钓寒江雪”的孤独体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采菊东篱下”的超然,都为学生提供了超出功利的精神范本。
第二,娱乐时代的审美建构。短视频、游戏等“娱乐至上\的泛滥,导致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即时性、感官性的满足,审美感知的粗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训练。而古典诗词无论铺陈、简练、隽永、绚丽,其语言的高度凝练,都有助于学生重塑语言敏感,进而起到语言净化的作用。古典诗词中语料与情感表达的细腻丰富,则有助于学生脱离网络“建模”,重建对美的感受。
第三,多元时代的身份认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易陷入文化认同的迷茫,而古典诗词不但能以其细密丰满的造意与用典带给读者思考与审美的愉悦,更是通向理解古人哲学与品格的重要路径。从“香草美人\传统,到杜甫诗史的多重价值,诗词是青年人观照自身、理解现实、与古人跨时空对话、形成文化主体性的钥匙。
第四,个人时代的社会关怀。个人主义的过度弥散,使得部分学生过度关注“小我”,这种孤立的自我中心主义使人成为原子化的“点”,导致无法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传统诗教“仁爱\的内核对重新审视“人”与“我\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古典诗词中蕴含的对民族、同胞的悲悯与共情,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反思时代发展带来的伦理危机。
二、诗教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诗教不停留在平面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清代启蒙思想家、“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学者魏源,如是解释“教化”二字:“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4“教”的\以言相感”和“化”的“以神相感”,分别指言语的知识传授和精神的感染引领,即言传身教。在这里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顽”侧重顽固不化,“愚”则侧重无智识。实际运用到教学中尤其是大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把古人的品格修养、心灵智慧、宽广胸襟传达给学生。但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诸多可改进的问题,如教师解读“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