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三十里河水面线推求.docx
文件大小:72.63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8千字
文档摘要

4

堤线布置

本次防洪规划河段全长5.187km。河道左岸堤线〔迎水面堤肩线〕沿产业园区边界限布置,右岸堤线沿现状养殖圈界限。本次规划桩号为左岸堤线桩号,即桩号0+000~5+187〔桩号4+457为原规划桩号0+000〕。产业园区回填不得越过堤线进入河道。左岸堤线拐点坐标见表3-1,桩号5+187向上游承受原规划河道堤线。

表3-1 河道左岸堤线〔产业园区边界限〕拐点坐标

X

Y

GD1

0+00037

4355178.61

GD2

4+00923

4352248.50

GD3

4+12975

4352262.63

GD4

5+187

原0+92809

4351413.09

拐点本次规划桩号

拐点

本次规划桩号

原规划桩号

坐标

依据产业园区规划,三十里河入海口桩号0+000~4+925河道宽度为280~360m;桩号5+187向上游承受原规划河宽,为16.2~56m。堤防迎水面边坡为1:2.0。规划河道宽度和河底高程见表3-2。

本次规划桩号原规划桩号断面特征

本次规划

桩号

原规划

桩号

断面特征

河底高程

〔m〕

河底宽度

〔m〕

0+000

本次规划河道入海口,产业

-1.75

360

园区边界

2+000

建河道

-0.50

360

4+009

建河道

0.88

360

4+129

建河道

0.88

280

4+457

原0+000

原河道加宽

0.88

320

4+925

原河道加宽

0.88

360

5+187

原0+928

现状河道、回填区边界

0.88

52

6+095

原1+836

现状河道

0.90

56

桩号

桩号

〔m〕

〔m〕

6+259

原2+000

现状河道

0.43

32

7+259

原3+000

现状河道

1.55

44

8+566

原4+307

现状河道

1.78

47

9+259

原5+000

现状河道

2.69

32.7

9+759

原5+500

现状河道

3.67

30.9

10+759

原6+500

现状河道

4.40

16.2

11+259

原7+000

现状河道

6.47

42.2

11+759

原7+500

现状河道

6.50

41.2

12+259

原8+000

现状河道

8.32

38

13+259

原9+000

现状河道

10.50

38

本次规划原规划

本次规划

原规划

断面特征

河底高程

河底宽度

计算边界条件

本次水面线推求起始位置为入海口桩号0+000处,向上游推求末端选在哈大铁路桥前桩号13+259〔原规划桩号为原9+037〕处。全长13.259km。分别计算河道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的设计水

面线。设计洪水在入海口处与设计潮位有多种组合状况,在本次水面线计

算中承受两种最不利组合状况进展计算,计算最终结果为两种组合状况的外包线:

1、计算20年一遇标准水面线承受:20年一遇设计洪水与10年一遇

设计高潮位组合、10年一遇设计洪水与20年一遇设计高潮位组合的外包线。

2、计算50年一遇标准水面线承受:50年一遇设计洪水与20年一遇

设计高潮位组合、20年一遇设计洪水与50年一遇设计高潮位组合的外包线。

3、计算100年一遇标准水面线承受:100年一遇设计洪水与50年一

遇设计高潮位组合、50年一遇设计洪水与100年一遇设计高潮位组合的

外包线。

入海口处多年平均高潮位2.08m,10年一遇设计高潮位2.29m,20年一遇设计高潮位2.37m,50年一遇设计高潮位2.47m,100年一遇设计高潮位2.55m。

河道糙率取值

由于缺乏历史实测水文资料,无法对河道糙率进展率定,所以在糙率取值时,依据现场查看河道状况,并参考《水利计算手册》中的河道糙率表及参照《大连市三十里河河道治理规划报告》,取值为0.025~0.028。

计算方法

依据能量守恒原理,承受《水力计算手册》中相关公式自入海口向上游逐断面推算,主要公式如下:

?V2

Z ? 2 2 ?Z ?h

?h ?

?V2

〕11

2 2g

1 f j 2g

?h ?JL

?

f

Z式中:——下游断面水位高程,m;

Z

1

Z——上游断面水位高程,m;

2

h——两断面间的沿程水头损失,m;

f

h——两断面间的局部水头损失,m;

J

?、?

1 2

——上、下游动能修改系数;

V、V

1 2

——上、下游断面平均流速,m/s;

J——计算河段的平均水力坡降;

J

L——计算河段长度,m;

n——河床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