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儿童护理要点
汇报人:文小库
2025-05-09
目录
CATALOGUE
01
烧伤基础认知
02
急救处理流程
03
创面专业护理
04
感染防控策略
05
营养与心理支持
06
康复追踪管理
01
烧伤基础认知
儿童烧伤程度分级标准
伤及表皮全层及部分真皮,表现为水疱形成、疼痛剧烈、创面微湿。
二度烧伤
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表现为皮肤红斑、干燥、烧灼感。
一度烧伤
伤及全层皮肤及皮下组织,甚至肌肉、骨骼或内脏器官,创面焦痂形成。
三度烧伤
A
B
C
D
表皮层
最外层,具有保护作用,烧伤后易受损,出现水疱、溃烂等症状。
皮肤结构与功能损伤分析
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层之下,主要成分为脂肪,烧伤后易发生液化、坏死。
真皮层
位于表皮之下,含有血管、神经、毛囊等,烧伤后易留疤痕。
皮肤功能
屏障、感觉、调节体温、分泌与排泄等功能受损,易引发感染。
特殊年龄段护理风险
皮肤娇嫩,抵抗力弱,对烧伤耐受性差,易发生感染。
婴儿期
活泼好动,自我保护意识差,易发生意外烧伤。
幼童期
孩子好奇心强,易接触火源、电源等,增加烧伤风险。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
01
02
03
02
急救处理流程
冷水冲洗或浸泡
用流动的冷水轻轻冲洗或浸泡受伤部位,持续15-20分钟,以降低皮肤温度和减少组织损伤。
切勿用冰或冰水浸泡
以免冻伤或加重组织损伤。
去除衣物和饰品
在冷却的同时,迅速去除患儿身上的衣物、饰品等,以免加重烧伤或束缚。
迅速脱离热源
立即将患儿带离火源或热源,避免继续受损。
现场紧急降温操作规范
创面覆盖
用干净的纱布或棉布轻轻覆盖创面,避免细菌感染和进一步损伤。
创面保护与污染物清除
01
避免自行涂抹药物
不要随意涂抹药膏、油膏或偏方,以免影响医生诊断和治疗。
02
清除污染物
如果创面有烟尘、泥土等污染物,可用清水轻轻冲洗,但要避免用力搓揉。
03
保持创面干燥
尽量避免创面接触水,以免加重感染。
04
A
B
C
D
平稳转移
在转移患儿时,要确保平稳、安全,避免颠簸和碰撞。
转运医院前注意事项
保暖措施
在寒冷环境中,要注意患儿的保暖,避免体温过低。
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精神状态和呼吸情况,如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寻求专业医疗救治
尽快将患儿送往专业医院进行救治,以免延误病情。
03
创面专业护理
消毒剂选择
推荐使用稀释的碘伏、生理盐水或医用酒精进行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
使用禁忌
避免使用龙胆紫、红药水等对创面有刺激性的药物,以免加重伤势或影响医生判断。
消毒剂选择与使用禁忌
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轻柔、迅速地更换敷料,避免粘连和撕伤创面。
敷料更换技术
敷料应保持清洁干燥,如有湿润或污染应立即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天至少更换一次。
频率控制
敷料更换技术及频率控制
水疱处理
小水疱可让其自行吸收,大水疱可在无菌条件下用注射器抽去疱液,避免疱皮撕脱。
皮肤修复
创面愈合后,应注意防晒、保湿,避免过度摩擦和挤压,促进皮肤恢复。
水疱处理与皮肤修复
04
感染防控策略
细菌定植监测指标
通过创面清洁度评估,判断创面的污染程度和细菌数量。
创面清洁度评估
定期采集烧伤儿童创面的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以监测细菌定植情况。
创面细菌培养
观察烧伤儿童创面的炎症反应,如红肿、渗出等,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炎症反应监测
针对烧伤后可能出现的常见感染,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需注意用药剂量和疗程。
预防性用药
在感染控制后,应及时停用抗生素,避免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感染控制
在确认烧伤儿童存在感染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明确感染指标
抗生素使用适应症
隔离环境管理标准
病房环境要求
烧伤儿童应置于层流病房或单独隔离病房,保持空气洁净。
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需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避免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防护
患儿使用的物品应经过严格消毒处理,防止细菌传播。
物品消毒处理
05
营养与心理支持
蛋白质需求增加
烧伤后儿童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需增加蛋白质摄入以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蛋白质摄入时机
在烧伤后早期即应开始高蛋白饮食,并持续至伤口愈合及恢复期。
高蛋白食物选择
如鱼、禽、肉、蛋、豆类等,可根据儿童年龄和消化能力调整食物种类和摄入量。
高蛋白膳食配比方案
采用疼痛评估工具,定期评估儿童疼痛程度,为疼痛管理提供依据。
疼痛评估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给予儿童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等,减轻疼痛对儿童的影响。
药物镇痛
如冷敷、按摩、音乐疗法等,可作为药物镇痛的辅助手段,减轻儿童疼痛感。
非药物镇痛
疼痛管理干预措施
01
02
03
通过心理咨询、游戏治疗等方式,帮助儿童缓解创伤后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心理干预
家庭支持
社会帮助
家长在此时应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儿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