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儿传染病常规护理.pdf
文件大小:1.72 M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2.24万字
文档摘要

本节均需增加用药护理。

第一节小儿消化道传染病护理

一、小儿消化道传染病一般护理

【护理常规】

1、按小儿感染性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采取消化道隔离,不同消化道传染病收治同室时,采用床边隔离,隔离至临床症状

消失、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

3、饮食宜低脂、少渣、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为主,少量多餐,避免生冷、油腻及刺

激性食物,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适当禁食,恢复期根据病情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4、观察呕吐、便血、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以及有无里急后重感等消化系统症状,

注意有无肝区肿大、压痛,玫瑰疹等非消化道症状。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脱水症状,以

及休克、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5、根据标本的不同要求及时、正确留取送检,大便注意采集粘液脓血部分,使用抗生

素前化验可提高阳性率。

6、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告知恢复正常饮食方法,加强饮食卫生,了解肠道隔离

的方法。

【关健知识点】

1、儿科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脊髓灰质炎、手足口

病等。

、肠道隔离要求:肠道隔离用于病原体通过污染食物、食具、手及水源,并经口引起传

播的病症所给予的隔离方法,具体要求如下:

(1)不同病种患儿应尽可能分室收住,如同住一室两床相距不少于米;

()接触患儿时应穿隔离衣、戴手套,护理不同病种的患儿应更换隔离衣、手套,并消

毒双手;

(3)患儿的食具、便器、呕吐物、排泄物须严密消毒;病室地面、家具每日消毒液擦拭

消毒;

(4)患儿之间不得接触或交换用物;病室应有完善的防蝇设施。

二、脊髓灰质炎护理

【护理常规】

(一)病情观察:

1、注意有无肌肉疼痛和肢体瘫痪,有无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等脑神经麻痹症状。

、监测生命体征,注意体温、呼吸的节律、频率等变化。

3、长期卧床患儿密切观察受压部位,了解有无便秘和尿潴留情况。

(二)一般护理:

1、按消化道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卧床休息至退热、瘫痪停止进展为止。

3、发热期间予以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热退后改用普食,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

4、长期卧床患儿应保持皮肤清洁,定时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和坠积性肺炎。

(三)专科护理

1、消化道隔离至病后40天。

、备好急救器材,呼吸道麻痹者及早应用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

3、肢体感觉异常或肌肉疼痛者,局部避免受压和刺激,局部可给予热敷以减轻不适感。

4、瘫痪的肢体可用支架保持患肢于功能位,防止足下垂或足外翻。

5、指导患儿逐渐做肢体主动或被动运动,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

6、长期卧床、肢体瘫痪患儿应加强心理护理,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健康教育

1、向患儿及其家属说明疾病表现、传播途径、治疗和预后等。

、教会患儿及其家属肢体运动训练的方法。

3、宣传疾病预防知识,说明口服疫苗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关健知识点】

1、疾病概述: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

传染病。通过粪便及鼻咽部分泌物传播。病变部位主要在脊髓前角灰质区。人体感染后,

绝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部分患者有发热、咽痛、肢体疼痛或无菌性脑膜炎表现,少

数病例出现肢体驰缓性瘫痪。本病好发于儿童,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2、脊髓灰质炎的临床特点: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

3、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潜伏期一般5?14天,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

整个病程均具有传染性,潜伏末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强。鼻咽部分泌物和粪便均含有病毒,

粪-口传播史主要传播方式,病初也可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6个月?5岁儿童多见。

感染后可获得同型病毒持久的免疫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季和秋季为多。

4、瘫痪程度的分级:可分为6级

。级(全瘫痪):肌肉刺激时无任何收缩现象;

1级(近全瘫痪):肌腱或肌体略见收缩或触之有收缩感,但不引起动作;

级(重度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