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重难点01 名句名篇默写(原卷版).docx
文件大小:2.49 M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8.72千字
文档摘要

重难点01名句名篇默写

结合近三年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的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方面的命题呈现以下趋势:

1.考查内容

(1)紧扣课标与教材:会继续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为主要范围,教材中

的传统名篇名句仍是重点,如《论语》《出师表》《岳阳楼记》等经典篇目中的名句。同时,教材新增篇

目和课标推荐篇目的考查热度会持续上升。

(2)注重思想内涵:所考名句多为意蕴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励志、能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句子,以

及主旨句、中心句等,如体现爱国情怀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含哲理的“沉舟侧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考查形式

(1)题型多样化:

①直接默写:依然会保留,直接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默写出对应的下句或上句,但占比

可能会有所下降。

②理解性默写和情境默写:比重将进一步增加,通过设置具体情境、主题或问题,要求考生根据对诗

文的理解,准确默写相关句子。情境设置会更加新颖灵活,可能会结合时事热点、生活场景或传统文化等,

如以当前的航天、环保等热点为情境,考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

③综合型默写:将名句默写与综合性学习、语段综合等相结合的形式会更多出现,在一个具体的语言

情境或任务中,要求考生运用名句进行表达,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开放性增强:归类型默写、简单赏析型默写等开放性题型可能会增多,如要求考生根据某个意象、

情感、哲理等主题,默写相关的古诗文句子;或者让考生写出自己喜欢的描写某种景色、表达某种情感的

诗句,答案不唯一,更注重考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知识积累。

3.考查能力

(1)强调理解运用:不再单纯考查机械记忆,而是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

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中准确运用所学名句表达思想、情感等。

(2)注重知识迁移:可能会出现将课内外诗文联系起来的迁移型默写题,由内引外,考查学生知识的

1

储备量和灵活运用能力,如给出一个课内的意象或主题,要求考生写出课外相关的名句。

【体系构建】

【高分技巧】

中考语文名句名篇背诵默写要想取得高分,需要在背诵、书写、理解等多个环节下功夫,以下是一些

实用技巧:

2

1.背诵技巧

(1)理解记忆:对诗句的含义、背景、作者情感等进行深入理解,能帮助更好地记忆。如理解了《岳

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就更容易记住这句名

言。

(2)化整为零:将篇幅较长的诗文分成若干小段,逐段背诵,最后再整体串联。像《出师表》这样的

长篇,可按段落层次,如提出建议、追述往事、表达决心等部分分别背诵。

(3)多种方式结合:采用朗读、背诵、默写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强化记忆。同时,还可以利

用课间、上下学路上等碎片化时间进行背诵。

(4)绘制思维导图:根据诗文的内容逻辑,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通过图形和线条帮助记忆。比如对

于《醉翁亭记》,可以以“醉翁亭”为中心,延伸出山水景色、人物活动等分支来辅助背诵。

2.书写技巧

(1)规范书写:平时练习时就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笔画清晰、工整规范,避免连笔、潦草。尤

其要注意一些容易写错的笔画,如“戍”“戌”“戊”的区别。

(2)注意细节:对于一些易错字、同音字、形似字要格外留意。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归来”中的“燕”不能写成“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不能写成“峰”。

(3)检查复查:完成默写后,要逐字逐句检查,看是否有漏字、添字、错字的情况,确保书写准确无

误。

3.理解运用技巧

(1)精准审题:对于理解性默写和情境默写,要仔细分析题干中的提示信息,明确所考查的诗句内容、

主题、情感等要求。如题干提示“表达作者远大抱负”,就要联想到类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

样的诗句。

(2)积累情境:平时复习时,对常见的情境进行分类积累,如离别情境、思乡情境、励志情境等,每

种情境对应相关的名句,考试时能快速匹配。

(3)迁移拓展:将名句与生活实际、社会现象等相联系,加深对名句的理解和记忆,培养知识迁移能

力。比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以联想到在学习中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被困难和干扰

所阻挡。

3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诗社举行“古诗文闯关大比拼”活动,请按照要求完

成问题。

请你结合主持人的提示,补全下列空缺处的内容。

【第一关】品读诗文,体会古代文人的触景之感。陈子昂登楼远眺,以(1)“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李清照描绘梦境中海天一色的画卷,以(2)“。

风休住,”来表达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渔家傲》)

【第二关】品读诗文,感悟古代文人的爱国之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