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重难点10作文(原卷版).docx
文件大小:2.46 M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7.75千字
文档摘要

重难点10作文

2024年中考作文命题以“稳”为主,强调情境化、素养化与文化性,呈现以下特点:

一、题型创新与稳定性并存

1.情境化命题成为主流

以真实生活情境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写作,如亲子交流(陕西卷)、假期规划(江苏宿迁卷)等,

强调语言在实际场景中的运用。部分题目结合漫画或图片材料(如重庆A卷、四川乐山卷),增强情境代

入感。

2.传统题型灵活演变

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仍是主体,但形式更丰富。例如,辽宁卷“无声之处亦有深味”采用“引导语

+命题”形式,拓展审题空间;湖北卷以任务群形式串联多个命题,体现“一材多用”的任务驱动特点。

二、内容聚焦核心素养与价值观引导

1.核心素养导向明确

(1)正确价值观:围绕诚信(四川广安卷)、奉献(山东烟台卷)等主题,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品德与

社会价值统一。

()必备品格:强调逆境中的韧性(四川绵阳卷“韧劲”)、自我反思(山东泰安卷“反省与突破”)

等品质。

(3)高阶思维:通过哲理性题目(如江苏徐州卷“辙”的象征意义)考查联想与思辨能力。

2.文化传承与时代热点结合

(1)文化类题目注重经典阅读与传统元素,如辽宁卷结合名人字号的文化内涵,四川泸州卷“让我

的语文___”强调语文学习与文化浸润。

(2)科技、家国情怀等热点融入命题,如福建卷“看月与探月”呼应航天成就,湖北武汉卷以“树

会行走吗”激发科学想象。

三、回归教材与文体意识强化

1.教考衔接紧密

多道题目与统编教材写作任务呼应,如北京卷游记题对接八下第五单元,四川南充卷“阅读助我成长”

源自八下第四单元。部分题目直接引用课文素材(如江苏南通卷关联《送东阳马生序》等)。

1/11

2.文体要求多样化

除记叙文、议论文外,书信、访谈稿、独幕剧等实用文体被纳入考查(如陕西卷),山东烟台卷明确

允许诗歌创作,强化文体规范意识。

四、省级统考推进与区域特色并存

1.省级统一命题趋势明显

湖南、湖北等省份实现全省统考,命题更注重依标考查、难易适度,减少地方差异。

2.区域特色命题凸显

如上海卷“我也是个取水人”延续哲理思辨风格,江苏卷注重文化与生活结合,体现地域教育特色。

【体系构建】

2/11

【高分技巧】

中考语文作文高分技巧可归纳为以下四大核心策略,结合命题趋势与考点要求,注重实战性与可操作

性:

一、精准审题:避免跑题,挖掘深层立意

1.抓关键词:锁定题目核心词(如“背后”“深味”“韧劲”),分析其表层与象征意义。

示例:山东泰安卷“反省与突破”需体现“反省”与“突破”的因果关系。

2.情境化写作的“三定位”

(1)身份定位:书信需明确写信人身份(如子女、学生);演讲稿需符合听众身份。

(2)场景定位:假期规划类题目需细化时间、地点、事件(如江苏宿迁卷)。

(3)任务定位:漫画材料题需先解读画面寓意(如重庆A卷“拐杖”的象征)。

3.多角度立意

从个人→社会→文化→哲理层层递进(如福建卷“看月与探月”可关联科技精神与文化传承)。

二、素材运用:真实典型,巧妙关联

1.三类黄金素材库

(1)个人经历:家庭温情(如陕西卷“给妈妈的一封信”用生活细节)、校园成长(如运动会的坚

持)。

(2)教材迁移:引用《背影》的父爱描写、《送东阳马生序》的求学精神(江苏南通卷)。

(3)文化热点:航天成就(福建卷)、非遗技艺(四川泸州卷)。

2.素材“活化”技巧

(1)一材多用:同一素材适配不同主题(如苏轼的豁达可用于“逆境”“文化传承”)。

(2)细节深加工:将教材中的“借书抄书”转化为“雨夜借灯读书”的场景描写。

三、结构与语言:清晰生动,彰显个性

1.高分结构模板

(1)记叙文:

①悬念式:以环境描写或疑问开篇(如“那个雨夜,我读懂了父亲的沉默”)。

②双线并行:明线(事件)+暗线(情感/哲理,如“窗外的爬山虎”象征成长)。

(2)议论文:

①层进式:现象→原因→对策(如“网络用语泛滥”的文化反思)。

②对比式:正反案例对比(如“诚信经商”与“投机取巧”的结果差异)。

3/11

2.语言升级策略

(1)感官描写:多用“通感”手法(如“墨香在舌尖化开”)。

(2)引用创新:改编诗词(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少年时,且以笔

锋书山河”)。

(3)个性化表达:用方言词汇、幽默调侃(如四川卷“巴适得板”体现地域特色)。

四、文体规范:格式正确,语体匹配

1.实用文体细节

(1)书信:开头“亲爱的XX”,结尾“此致敬礼”,落款靠右。

(2)演讲稿:称呼“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多用感叹句、问句增强感染力。

(3)访谈稿:设置采访者与受访者对话,体现专业性(如“您认为传统文化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