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际中文教学的物性结构近义名词辨析研究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相当数量的近义词,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辨析近义词上有一定的困难。国际中文教育中近义词辨析是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个近义词系统中,近义名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学界对近义词辨析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对名词的关注相对较少。同时,传统的近义词辨析模式是从意义和用法的角度出发分析异同,学者对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辨析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补充,建立了更细致的对比项目系统,将每一个方面的辨析都进行了细化,但这种辨析方法过于笼统,用于教学的辨析模式应该简明清晰,繁复的分析只注重正确率而忽略了可行性,这不利于二语学习者的学习与接受,辨析效果也不一定明显。因此,近义词辨析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完善。本文将在物性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对《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四级词汇中的“财产\和“财富\这一对近义名词进行分析,探讨物性结构在偏误分析上的具体应用,以便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将物性结构的理论应用在其他近义名词上,减少学生的偏误。
一、物性结构理论概述
物性结构理论源于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詹姆斯·普斯特约夫斯基(JamesPustejovsky)的生成词库理论,它是一种语义学理论。生成词库理论强调名词在语义组合上的重要性,像对动词一样对名词语义进行刻画。物性结构是生成词库中的一种表征形式,它起初包括构成、形式、施成、功用四种物性角色。物性结构理论中物性角色对词汇语义方面的阐述起到完善和补充的重要作用。已有的研究展示出物性结构对词汇释义系统与模式的优化,袁毓林对名词的物性结构知识的描述体系作了补充,在物性角色的数量和类型上,根据汉语名词真实的词语搭配情况扩展到了十种。本文进行的近义词辨析研究将以袁毓林的十种物性角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开展。十种物性角色为形式、构成、单位、评价、施成、材料、功用、行为、处置、定位。本文除了描写名词在语义上的各种物性角色,还要描写名词在句法上的组配关系,确保语义的相关描述可以准确地运用到交际当中。
以物性结构描写为体系进行近义词辨析,可以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义名词描写框架,有利于国际中文教育中近义名词教学的发展和改进。
二、“财产”和“财富”的辨析
《现代汉语词典》对“财产”的释义为拥有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财富\的释义为具有价值的东西。2在词条释义当中,“财产”和“财富”的意义有交叉之处,但仍然存在细微的差异,具体的差异将通过物性角色来呈现。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会利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enterforChineseLinguisticsPKU)语料库(简称CCL语料库)对部分物性角色进行检索,搜集在CCL语料库中与“财产\\财富\共现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按照十种物性角色来分类处理。
(一)十种物性角色描述
1.形式(Formal,缩写为FOR)
形式反映了名词的分类属性、语义类型和本体层级特征,用于描写事物在更大认知域的属性。根据《同义词林》和《现代汉语分类词典》,“财产\和“财富\同属于抽象事物大类中的经济类,在《同义词林》中被分在“产业、财务”一类3,而《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将它们归于\钱财”一类[4。参考知网HowNet语言知识库,“财产”和“财富”的义源都是“钱财”。因此,二者在形式上并无区别。
2.构成(Constitutive,缩写为CON)
构成用来反映名词所指的事物的结构属性。“财产\包括金钱、房屋、土地等物质财富,还包括精神财富,如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财产。财产大体上分为三类,即动产、不动产和知识财产,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将它们分为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财富”由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构成。
3.单位(Unit,缩写为UNI)
单位是指名词所指事物的计量单位。《现代汉语名词量词搭配词典》中“财产”和“财富”的计量单位都是“份(儿)\\种\\(大)笔\\(大)批”[5]笔者通过检索语料库发现,“类\也是二者的计量词。
4.评价(Evaluation,缩写为EVA)
评价用以反映人们对名词所指事物的主观评价和情感色彩。对“财产”的评价有“直接”“重大”\巨大”“多\“少\\庞大\\巨大”\合法”“私人”\共同”等。对“财富\的评价有“宝贵”“巨大”“新”“珍贵”“庞大”“惊人”“最大”“多”“少”“丰厚”“自由”“物质”“精神”等。
5.施成(Agentive,缩写为AGE)
施成用来反映名词所指的事物是怎样形成的,如创造、天然存在、因果关系等。“财产”的施成是“置办”“继承”\获得”。“财富”的施成是“创造”“积累”\聚敛”\继承”\获得”等。
6.材料(Material,缩写为MAT)
材料用以反映创造该名词所指事物用到的材料。“财产\和“财富\都是抽象事物,不存在具体的制作材料。
7.功用(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