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修辞辨析
北京中考对修辞方法及作用的辨识与分析,更多的则是借助具体的语境,巧妙地考查学生的语
用能力。应对此类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的修辞方法的种类并理解其表达作用;在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恰当地运
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征
【提分秘籍】
一、比喻:
概念:通过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关联,用具体、熟悉的事物(喻体)描述抽象、陌生的事物(本体),
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其核心在于相似性和联想性。
构成必需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
点。
作用:
?化抽象为具象
将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
例:孤独像潮水般淹没了我。
?增强感染力
通过联想引发共鸣,使语言更具画面感和节奏感。
例:春天是支会唱歌的笔,把大地写成一首诗。(儿童诗)
?深化主题
通过隐喻传递隐含意义,如《围城》中“婚姻是围城”揭示人性困境。
举例:
?明喻
月亮像一艘银色小船,静静泊在深蓝的天幕上。
(解析:用“小船”形容弯月,突出轻盈与宁静)
?暗喻
1/12
晨雾是大地惺忪的睡眼,被第一缕阳光轻轻揉开。
(解析:将雾与“睡眼”结合,赋予朦胧的拟人感)
?借喻
狂风撕扯着树的头发,暴雨砸得大地咚咚作响。
(解析:用“头发”代指树枝,增强画面动感)
二、比拟
概念:比拟是文学中通过将人拟作物或物拟人化,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动作或特征,使描写更生动、
有趣。其核心在于跨越物与人之间的界限,创造鲜活的形象。
种类:①拟人;②拟物。
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
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注意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
境氛围。
举例:
拟人(赋予物以人的特征)
例:风儿轻吻着树叶,唱起沙沙的歌谣。
(解析:将“风”拟人化,赋予“亲吻”“唱歌”的动作)
拟物(赋予人以物的特征,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
例:她的笑声像银铃般清脆,叮叮当当洒满教室。
(解析:将“笑声”拟作物,用“银铃”形容其清脆)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手法特点示例
比拟直接赋予特性,无需比喻词风儿跳舞,花儿微笑。
比喻需本体、喻体及比喻词风儿像舞者一样轻盈。
三、借代
概念:借代是文学中通过相关性而非相似性,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其核心在于借体
与本体之间的关联,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引发联想,使表达更含蓄、生动。
作用: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举例:
“一群红领巾在公园捡垃圾。”
“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文质彬彬。”
2/12
【解析】用“红领巾”代少先队员(标志特征),用“金丝眼镜”代知识分子形象(典型配饰)。
四、夸张
概念:夸张是文学中通过突破现实逻辑,故意对事物的数量、程度、状态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
手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言过其实”制造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在荒诞中感受真实。
分类:
1.扩大夸张
将事物向“多、大、强”方向渲染
例: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口语:“我等了你一个小时,感觉像一个世纪!”
2.缩小夸张
将事物向“少、小、弱”方向弱化
例:
成语:“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粒米)
俗语:“他胆小如鼠,连蚂蚁都怕。”
3.超前夸张
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提前到当下描述
例: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未出征已言胜利)
现代:“听到放假消息,他高兴得三天三夜睡不着。”
作用:增强感染力;突出事物特征;制造幽默或讽刺;营造诗意意境。
五、对偶
概念:对偶是汉语中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两个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相反或互
补关系的修辞手法。其核心在于形式对称与内容关联的统一,既展现语言的形式美,又深化表达的
内涵。
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增强节奏感。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
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注意问题:现在的对偶句有时上下联对得不是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基本相同,在词性、
平仄上不讲究。
举例:
原句:怕上火,喝王老吉;怕油腻,喝绿茶。
解析:通过“怕上火”与“怕油腻”的对称,区分产品功能。
六、排比
概念:排比是通过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并列,增强语势、突出
3/12
内容、渲染情感的修辞手法。其核心在于重复中的变化,既保持形式统一,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