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跨学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建构.docx
文件大小:26.76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4.81千字
文档摘要

跨学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建构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当前,跨学科培养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学体系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的综合性与开放性特质。系统科学理论指出,随着社会结构复杂化程度的加深,教育领域涌现出诸多复杂性难题。传统单一学科范式在应对挑战时,其解释效度与实践效力均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鉴于此,当代教育研究亟须建构新型知识生产模式,培育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开放性思维范式及敏锐问题意识的跨学科人才,以应对教育领域内的挑战。

早在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高校实行多学科交叉培养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应支持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合作,拓宽其学术与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素养,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文件还明确要求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从而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8月,《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及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可见,跨学科教育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迫切需求,并引起了高等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

但在实践教学中,跨学科教育硕士的培养存在以下问题:跨学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简单拼凑、跨学科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和跨学科教育硕士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对此,本文试从构建“跨学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整合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突破。

一、跨学科教育硕士培养的概念界定

(一)硕士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首次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该文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同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有了不同的界定。例如,王丽霞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与思想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并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教学方式。2董泽芳在列举了不同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概念界定后,指出为更客观、更全面地界定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从分析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内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入手,详细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概念界定。3人才培养模式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的根本问题“怎样培养人”与“培养什么人\不谋而合。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基础上,出现了跨学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深化与实践。该模式通过打破单一学科界限、优化整合教学资源,以培养一批复合型高质量的教育硕士,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跨学科教育硕士培养的梳理

美国是最早开展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国家,其培养模式已成体系化,发展较为成熟。美国的跨学科硕士培养体系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机制、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薛李指出,美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由导向高层次复合型的培养目标、逾越学科壁垒的组织形式、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旨在实现跨学科性的教学方法、全贯通的项目式科研训练、多学科协同的师资配备、统筹协调的管理架构、共享整合的资源条件构建而成的,具有跨学科性与高度整合性的特点。4裴兆斌等人指出,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设立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和跨学科教育项目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通过项目愿景设计培养目标,以多途径多类型课程整合、多种模式导师协同指导、多主体协同参与管理等方式提高培养质量。[5]

加拿大的跨学科硕士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意识与思维的培养。谷贤林、高爱平提到,加拿大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主要有:个体化设计项目、跨学科学位项目、跨学科经验补充项目和非学位跨学科项目四种类型。虽然它们的组织规范程度略有差异,但都以项目或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应对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

在我国,有学者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质量保障三个方面建构跨学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吴卓桦基于马克斯·韦伯(MaxWeber)理想类型的思路并结合已有文献,总结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理想模式,概括为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各环节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过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但我国的跨学科教育硕士的培养在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跨学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僵化、跨学科教育硕士培养组织形式单一、跨学科教育资源缺乏等。

二、跨学科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跨学科教育硕士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与科技的高质量与高速度发展,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