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46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46.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根据文献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序、校。下列关于“校”的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2.00)
A.校是习武的场所
B.校是乡学
C.校的教育对象是平民甚至是奴隶
D.校的教育任务是德育√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校”的功能。根据文献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序、校。《孟子.
滕文公上》有“夏日校”“校者,教也”的记载。《说文解字》中认为:校,从木,交声。原义为木囚,
即用木材围成的围栏,是养马驯马的地方,后来利用这种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成为习武的场所。
也有观点认为“校”是乡学。证据有:《史记.儒林传》中有“乡里有教,夏日校”;宋朱熹为《孟子》作
注释也认为校是乡学。可见,“序”和“校”是两种面向不同对象层次的教育机构。前者设置于国都,面
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后者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3.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思想,反映的孔子的教学思想是
(分数:2.00)
A.“学、思、行”思想
B.启发诱导
C.因材施教
D.好学、实事求是√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教学思想体系中的“好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孔子的“好学、实事求是”
的思想包括:“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
实若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体现了
(分数:2.00)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人的关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中既提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即“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论述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即“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把教育的过程比喻成一种对人性进行加工、雕饰的过程。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5.提出教育的目标是“精思著文”“兴论立说”的具有创造性的鸿儒的思想家是
(分数:2.00)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王充√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充的教育目标思想。王充将人才分为五个级别:文吏、儒生、通人、文人、
鸿儒。教育的目标是文人和鸿儒,尤其是后者。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将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
论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6.赐连续15次科考不第者为“特奏名及第”或“恩科及第”的朝代是
(分数:2.00)
A.隋
B.唐
C.宋√
D.明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科举制度。宋代增设“特奏名”,抚慰屡试不第者。宋太祖赐连续15次
科考不第者为“特奏名及第”或“恩科及第”。这是特奏名的开始,以后逐渐成为定制。因此,本题的答
案为C。
7.顾炎武曾说“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书名号中的这部识字教材是
(分数:2.00)
A.史籀篇
B.凡将篇
C.急救篇√
D.千字文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蒙学教材。汉代编有多种识字课本,著名的有《凡将篇》《急救篇》,其中汉
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编写的《急就篇》一直留传至今。顾炎武曾说“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救篇》。”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C。
8.在颜元的漳南书院中分为六斋,其中含“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的是
(分数:2.00)
A.经史斋
B.艺能斋√
C.理学斋
D.帖括斋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颜元的“六斋”制度。颜元在漳南书院中分了“六斋”。第一,文事斋:课礼、
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第二,武备斋:课皇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
诸战法,射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