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指南六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11课《通过反馈知效果》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2024版)六年级的第十二课内容。在小学六年级的信息科技学科中,引入“闭环控制”这一概念,旨在让学生理解控制系统如何通过反馈信息调整自身行为,以达到并保持预期状态或目标。闭环控制是控制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闭环控制不需要深入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通过直观、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闭环控制在提高系统稳定性、优化性能方面的作用。本课将从分析闭环控制的基本过程入手,以空调控制室内温度为例,详细阐述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社会责任。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未知。在信息科技学习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简单的编程逻辑等基础知识,这为学习闭环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然而,由于闭环控制涉及一定的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对于小学生而言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闭环控制的原理和应用。
3.学习目标确定
信息意识: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及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认识,理解闭环控制在提高系统稳定性方面的重要性。
计算思维:通过分析闭环控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分解与解决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设计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模型,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使用闭环控制技术时应遵循的规范和道德准则,如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环境等。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闭环控制的基本过程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难点:将闭环控制的概念与具体实例相结合,分析并设计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模型。
5.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空调控制室内温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实物或模型直观展示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互动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实践操作法:安排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设计并制作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模型,加深理解并培养其创新能力。
6.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展示一个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模型(如温控风扇模型),简述其工作原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这个系统是如何保持风扇转速稳定的?它得到了哪些信息来帮助它调整?”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1.观察模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初步感知闭环控制的概念及其在保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作用。
通过直观展示和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分析闭环控制的过程(活动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讲解闭环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输入、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传感器和反馈等组成部分。
2.利用多媒体展示闭环控制流程图,帮助学生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1.认真听讲,观察流程图,理解闭环控制的基本过程。
2.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闭环控制的过程,加深理解。
通过讲解和展示,帮助学生建立对闭环控制过程的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具体实例打下基础。
环节三:描述空调控制室内温度的过程(活动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以空调为例,详细介绍其如何通过闭环控制保持室内温度稳定的过程。
2.强调温度传感器作为反馈元件的重要性,以及控制器如何根据温度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调整制冷或制热功率。
1.认真听讲,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空调控制室内温度的过程。
2.小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空调闭环控制的过程,并画出简单的流程图。
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闭环控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其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环节四: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及应用(活动3)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总结闭环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如稳定性好、精度高、适应性强等。
2.展示其他闭环控制系统的实例(如自动门、洗衣机、自动驾驶汽车等),让学生认识到闭环控制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提问:“这些闭环控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它们的反馈机制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小组讨论,分析每个实例中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2.每位学生选择一个实例,准备简短介绍,包括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闭环控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3.小组代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