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是一种内向型战略,世界银行的定义是指“对工
业和贸易的奖励制度有偏向,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出口的生产”。而
理论界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是,以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取代进口品,其
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强调本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加强经济自力更生能力。
第二,在进口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的本国化比
率,节约外汇和实现外部经济平衡。
第三,运用本币高估和幼稚产业保护实现替代。
第四,对本国市场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实际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一项
重要战略,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应用价值较大,新兴工业化国家
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基本都使用了这一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双向性[1]
伴随着以资源导向贸易战略的失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年
代开始探索新的国际贸易模式。鉴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交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实,多数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高关税、配额等保
护政策,将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隔离,以此来限制发达国家工业产品大
量流入本国市场。然后,通过国内生产来代替这部分进口市场,以此来
实现本国、本地区的经济自立。这种试图依靠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
手段的限制,来实现本国(地区)的“内向的”国际贸易战略又叫进口替代
贸易战略。
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相继
采用了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得益于这种发展战略的成功,许多发展中国
家开始从殖民地经济结构中摆脱出来,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
最早采用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菲律宾,借助于国内丰富的资源和给
予外国企业国民待遇,工业化比率迅速提高。20世纪50年代中期菲律宾
工业化率尚只有8%,而60年代初期则升至17%。国民经济长期依赖于橡
胶、锡等自然资源出口的马来西亚,通过以纺织、电子机械为中心的进
口替代,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验证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程度,钱纳里借助于投入产出表对工业增长进行了数
量分解。根据钱纳里的研究,1960年发展中国家中,对工业增长的贡献
度,最终需要生产为22%,中间需要生产为28%。进口替代生产为
50%,后者的贡献程度远远超过前二者,显示出相当高的贡献度。
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时代以来的经济强国或多或少都曾实行
过进口替代,进口替代甚至是产业革命的促成者。在19世纪初期,英国
的棉纺织工业远远落后于印度和中国,为了鼓励国内棉纺织工业的发
展,英国禁止从东方进口棉纺织品,以便能够用本国生产棉纺织品来替
代进口。正是在这样繁荣起来的棉纺织业生产中发生了“产业革命”,从
而使整个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也使英国成了很长时期中的世界第一
经济强国。当今世界的三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
也无一不靠进口替代而致富。文章来源: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实施,极大地加快了从殖民地中解放出来的发
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并且奠定了发展中国家开始走向工业化的基
础。但是,这种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发展
水平极度低下条件下,通过对市场进行入为的干预和政府强有力的保护
来阻断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有助于避免国内幼稚产业过早地面临国
外跨国企业的竞争,促使本国幼稚产业尽快地成长。然而,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市场经济化的进步,进口替代国际贸易战略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际收支不断恶化、外汇不足。
在实施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时,各国普遍过高地评价本国货币的汇
率,这样就使得产业部门积极扩大进口,而不太愿意出口。不仅如此,
人为地过高评价本国的货币使得初级产品部门与工业制成品的交易条件
进一步恶化,从而阻碍初级产品行业的良性发展,进而带来出口潜力的
低下。工业部门的进口偏向和传统出口部门潜在力的低下,使得实施进
口替代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地存在着国际收入不断恶化、外汇收入不足的
现象。
第二,实施进口替代的产业由于受国内市场制约,往往难以充分享
受规模经济效果。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之间、地域
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国内市场规模本身比较小。在国内市场
尚未饱和时,通过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可以较快地扩大规模。但由于国
内市场本来就很小,国内市场的需要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这样进口替
代的机会就将会枯竭,以后的增长将取决于国内需要和经济成长率的大
小。由于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的经济效果,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往往停留
在进口替代水平上,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