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中级经济师好题推荐与答案解析.docx
文件大小:14.29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2.54千字
文档摘要

2025中级经济师好题推荐与答案解析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下列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上升

B.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上升

C.供给减少会导致价格下降

D.需求减少会导致价格下降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是()

A.MC=MR

B.P=MC

C.MR=MC

D.MR=AC

3.下列属于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是()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收入政策

D.产业政策

4.下列关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B.消费者剩余

C.替代效应

D.收入效应

5.下列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劳动力增加

B.资本增加

C.技术进步

D.生产率提高

6.下列关于经济周期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复苏

B.过热

C.调整

D.萧条

7.下列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B.要素禀赋理论

C.资本流动理论

D.贸易保护主义

8.下列关于企业组织形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合伙企业

B.公司制企业

C.合作社

D.股份合作制企业

9.下列关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C.诚实信用

D.公正公开

10.下列关于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描述,正确的是()

A.项目评估

B.成本效益分析

C.效率分析

D.公平性分析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在短期内,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影响经济增长。()

2.市场需求曲线的向下倾斜反映了需求定理。()

3.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生产规模可以无限扩大。()

4.国民收入核算中,只有最终产品计入GDP。()

5.经济增长一定意味着社会福利的提高。()

6.财政赤字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支出超过了收入。()

7.失业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有能力工作但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数比例。()

8.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通常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衡量。()

9.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10.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2.解释什么是恩格尔曲线,并说明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3.简要分析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

4.描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及其政策含义。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题)

1.论述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影响。

2.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五、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价格变动的直接因素?()

A.供给

B.需求

C.利率

D.汇率

2.下列哪一种市场结构中,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是水平的?()

A.完全竞争

B.垄断竞争

C.寡头垄断

D.垄断

3.下列哪项不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A.利率

B.准备金率

C.财政支出

D.公开市场操作

4.下列哪一种市场结构中,企业具有较大的市场力量?()

A.完全竞争

B.垄断竞争

C.寡头垄断

D.完全垄断

5.下列哪项不是消费者剩余的衡量方法?()

A.价格线

B.消费者支付意愿

C.价格指数

D.消费者效用

6.下列哪一项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A.劳动力

B.资本

C.技术进步

D.政府干预

7.下列哪一项不是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A.复苏

B.过热

C.调整

D.繁荣

8.下列哪一项不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A.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B.要素禀赋理论

C.贸易保护主义

D.贸易平衡理论

9.下列哪一项不是企业组织形式?()

A.合伙企业

B.公司制企业

C.合作社

D.家庭企业

10.下列哪一项不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C.诚实信用

D.企业利益最大化

试卷答案如下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B,D

2.A,C

3.A,B,C

4.A,B,C

5.A,B,C,D

6.A,B,C,D

7.A,B,C

8.A,B

9.A,B,C

10.A,B,C,D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