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区域经济学复习要点 .pdf
文件大小:1.43 M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3.46万字
文档摘要

第一章

(二)区域经济的特点

1.系统整体性

系统整体性是区域经济具有共性的基础。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由各个区域内、同级区域间、各级区域

间的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经济系统,类似国家经济

表现出综合性、宏观性、目的性和全局性的特征。区域经济所追求的是区域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在结构

上的合理组合和功能上的互补,对所能支配的区域内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区域经济

的增长与发展,产生出单一经济活动无法获得的经济效果。

2.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是区域经济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区域内部或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活动和行为(包括要素

禀赋、部门构成、经济规模、经济增长能力等)表现出的空间上的不同,可以说,现实中完全相同的区

域经济活动是不存在的。也正是这样,区域经济活动才表现出多样性和丰富多彩性。这也要求我们在进

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充分重视区域经济的空间空间差异性特征,从区情出发,实事求是,不可生搬

硬套。

3.互补性(或开放性)

区域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和空间差异性必然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要素和商品供需关系或发展上的互

补性,而且区域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区域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受其他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

大。实际上,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各区域之间的互补性之强,以至于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不可

能离开其他区域而独立进行。如“十五”计划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沿海的

发展与内地的资源和市场的互补性考虑的。

4.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区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每个区域都有其自己的经济利益,这就决定

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竞争。而在这种竞争中,落后地区总是处于劣势,这样就会使地方保护主

义抬头,人为地制造行政区域基础上的市场分割,阻碍资源要素和商品的流通,出现经济发展中的区域

间相互扯肘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地形成,经济学家称之“诸侯经济”

尽管如此,区域经济包含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其发展要符合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受到国民

经济全局利益的约束,并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国民经济全局利益。实际上,区域经济经济服从国家利益。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和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

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杜能

★工业区位理论(韦伯)

⑴运费因素⑵运费+劳动力费用(工资)⑶运费+劳动力费用+集聚效益

★运输区位论(胡佛提出)

①市场划分理论

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Shaffle)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帕兰德(T.Palander)的市场竞争

区位理论、费特(F.A.Fetter)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罗斯特朗(E.M.Rawstron)的盈利边界理论、吉

(J.Gee)的自由进入理论等。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也称断裂点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

相互作用关系,两地的市场间市场分界点为两地作用均衡点。为量化这一原理,谢费尔引入万有引力公

PP

式来模拟地区间的联系,即I?kij

ij

D2

ij

I为i与j殖民地的相互作用程度,P与P分别为i与j地的人口或经济规模,D为i与j之间的

ijijij

距离,k为经验常数。若O为两地的市场分界线,则有:

d=d(1+P/P)=d/(1+P/P)

ojijjiijij

1957年,缪尔达尔(GunnarMyrdal)提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经济理论与欠发达地区》),认为,市

场机制下一些地区的繁荣是以另一些地区的贫困为代价的。由于多种原因地区间总会存在经济差距,那

么发达地区就会吸引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素而变得更发达,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吸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