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在世界范围内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增加41.劳动力的数量是产业进行区位选择
1.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生产先与消中的地位下降。(?)的必要条件,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是综合
费的增加而增加,先于消费的下降而下22.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性的。(?)
降,阐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能源生单位最后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42.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
产健康发展的机制已经成熟。(?)生的生产需求包括程度。(?)易、加工贸易合作等。(?)
2.艾萨德研究的重要是在人口分布均23.依照赫希曼非均衡增加理论,政府投43.廖什以为工业布局的标准是实现最
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资的重点应是对经济增加带动作用强劲大收益和成本最低。(?)
3.北京市提出首都意识的概念,体现了的制造业。(?)44.贸易条件不停下降,反应区域贸易条
地区形象的继承性。(?)24.依照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新件改进。(?)
4.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开发的地区,行政标准起着重要作用。45.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初次提
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5.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原因和布局机制25.依照两个地区的内部的相同性和它46.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工业
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应出倾向们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区域的划分,这种划赶超战略。(×)
于某一类地区的倾向。(?)分措施形成的区域是系统区。(?)47.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
6.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是制度安排26.古典经济学家普遍以为储蓄和资本始动力。(?)
合理化的最后体现。(?)积累是促进经济增加的重要原因。(?)48.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
7.产业组织政策重要是有关“产业27.股权式合资企业是按照合资各方的始动力。(?)
内”与“产业外”的结构问题,即产业内投资百分比确定风险与收益的享受与负49.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重工业的转移
与产业外企业怎样实现资源的分派。(?)担。(?)形成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的第一次转移
8.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静28.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浪潮。(?)
态指标。(×)是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比重。(?)50.评价一国以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均衡,
9.城市化对工业的促进和推进包括促29.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相比较,基础产不能只看在地理分布上的体现,更重要的
进工业化进程和高工业化质量。(?)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更强。(?)是要看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是否相适应。
10.充足就业、稳定增加和均衡过程是古30.基础设施的增加是区域经济增加的(?)
典经济学理论的中心论点。(?)必要充足条件。(?)51.企业的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当企
1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31.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同属于第三产业的产量提升时,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
同属于外向型经济。(?)业。(?)(?)
12.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债券是最32.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52.企业家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具备活力和生命力的证券。(?)系不但取决于基础设施总量,还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