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豆野螟》(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docx
文件大小:20.0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4.48千字
文档摘要

《豆野螟》(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教材分析

《豆野螟》是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全一册中《蔬菜病虫害防治》模块里《豆科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豆科蔬菜作为常见且重要的蔬菜种类,其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学习对学生掌握蔬菜生产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豆野螟作为豆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深入学习其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蔬菜病虫害防治知识体系,为后续从事农林牧渔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从学情来看,中职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已对植物保护技术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了解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方法,但在针对特定害虫进行系统分析和防治方案制定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学生普遍对实践操作和贴近生产实际的内容兴趣较高,因此在教学中需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实践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豆野螟的形态特征,包括成虫、幼虫、卵和蛹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典型外观特点。

熟练掌握豆野螟的生活习性,如繁殖规律、活动时间、栖息场所、食性偏好等内容。

深入理解豆野螟对豆科蔬菜造成危害的症状表现、危害过程及对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机制。

全面掌握豆野螟综合防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涵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的具体操作和应用范围。

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观察方法,在田间或实验室环境下,准确识别豆野螟的不同虫态,培养学生的观察鉴别能力。

结合豆野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田间调查方案,学会记录和分析调查数据,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根据不同的种植环境和生产条件,灵活选择并熟练应用合适的豆野螟防治技术,具备独立完成防治操作的实践能力。

在防治过程中,能够正确使用各类防治器械和药剂,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障自身和环境安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其对蔬菜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激发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领域的探索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勇于尝试新的防治方法和技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豆野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这是准确识别和了解害虫发生规律的基础,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防治工作。

豆野螟综合防治技术,尤其是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是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学生必须熟练掌握。

教学难点

豆野螟不同虫态的准确识别,由于其形态特征较为细微,且部分虫态与其他害虫存在相似之处,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细致的辨别能力。

综合防治技术的合理选择和应用,在实际生产中,防治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种植规模、经济成本、环境影响等,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优的防治措施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5分钟)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豆科蔬菜遭受豆野螟危害后的图片,包括叶片被啃食成网状、豆荚被蛀食出现孔洞、蔬菜植株生长不良等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大家看这些豆科蔬菜出现了什么问题?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接着,播放一段豆野螟成虫飞行、幼虫取食等活动的视频,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豆野螟。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和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进行简短讨论,部分学生发表自己的初步看法。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15分钟)

1.豆野螟的形态特征(5分钟)

教师活动:运用PPT展示豆野螟成虫、幼虫、卵和蛹的高清图片,从体型大小、颜色、翅脉特征、身体构造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例如:“成虫体长约10-16毫米,翅展24-26毫米,体灰褐色,前翅暗褐色,有紫色闪光,内横线、外横线白色,呈波浪形。”同时,展示不同虫态的实物标本或3D模型,让学生近距离观察。

学生活动:仔细聆听教师讲解,认真观察图片、标本和模型,记录重要的形态特征信息,部分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标本和模型等多种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清晰、准确地认识豆野螟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加深记忆,突破教学重点。

2.豆野螟的生活习性(5分钟)

教师活动:结合PPT中的动画演示和文字说明,讲解豆野螟的生活史,包括越冬场所、羽化时间、产卵习性、幼虫发育过程等内容。例如:“豆野螟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化蛹,5-6月成虫羽化,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