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清晰阐述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概念,明确其是由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了解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如菌体形态、生存环境和繁殖方式。
熟练掌握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部位(如叶片、茎基部、根茎、叶柄等)的典型症状表现,包括初期症状、中期症状和后期症状的具体特征。
深入理解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发病规律,掌握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如土壤、病残体、未腐熟的有机肥等)、传播途径(雨水飞溅、昆虫携带、农事操作等)以及发病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种植密度等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全面熟悉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涵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具体措施、原理及适用范围。
能力目标
具备在田间或蔬菜种植基地准确诊断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症状、分析发病环境,区分软腐病与其他病害,并判断发病程度。
根据不同的种植条件和软腐病发生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方案,并能组织实施。在实践操作中,熟练运用农业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高畦栽培、清洁田园、选用抗病品种等),正确使用物理防治工具(如防虫网、诱虫灯等),科学选择和使用生物防治制剂(如有益微生物菌剂)以及化学农药(如抗生素类、铜制剂类农药),掌握农药的配制方法、施药时期和施药技术。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提升沟通协作能力,学会与团队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病虫害调查、防治方案制定与实施、数据记录与分析等任务;能够对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提高在植物保护领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蔬菜种植产业的责任感,增强学生投身农林牧渔行业的热情和信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让学生认识到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防治对保障蔬菜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抗压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症状表现,尤其是不同部位、不同发病阶段的典型症状,这是准确识别和诊断软腐病的关键。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发病规律,包括病原菌的越冬、传播途径以及影响发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中的农业防治措施(如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等)和化学防治方法(农药的选择、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这些是实际生产中常用且有效的防治手段。
教学难点
理解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发病机制,即病原菌如何侵入植物组织、在植物体内的繁殖和扩展过程,以及植物自身的抗病反应等较为抽象的知识。
能够根据不同的种植区域、种植模式和软腐病发生情况,灵活运用综合防治技术,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兼顾成本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5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一段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甘蓝、萝卜)遭受软腐病严重危害的视频,视频中蔬菜出现腐烂、散发恶臭、整株倒伏等现象。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视频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出现了什么问题?这样的病害会对蔬菜种植户造成哪些影响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接着,引出本节课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十字花科蔬菜的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害——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了解它的特点、发病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防治。”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参与讨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回答教师的问题,对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产生探究的兴趣。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具有冲击力的视频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危害,从而主动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12分钟)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病原菌的显微图片、形态结构示意图,讲解软腐病是由欧文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介绍病原菌的菌体形态(如短杆状、革兰氏阴性)、生存特点(可在土壤、病残体中长期存活)和繁殖方式(分裂生殖)。
结合大量田间实拍图片、实物(发病植株)和视频,详细讲解软腐病在不同部位的症状。对于叶片,展示初期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期病斑扩大、腐烂,病叶瘫倒的症状;对于茎基部,讲解发病时出现褐色腐烂,植株易倒伏的特点;对于根茎和叶柄,展示腐烂、有恶臭味,维管束变色等症状。同时,对比不同发病阶段的症状差异,帮助学生准确识别。
运用动画演示和图表,讲解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的发病规律。绘制病原菌越冬、传播和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