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站内道路(地坪)的施工技术方案
1施工工序
2混凝土路面施工
1)根据设计图纸放出道路中心线,其桩距在直线地段一般为20m,在道路交接处增设中心桩。
2)为加快施工进度,道路施工可分区段同时进行,施工区段划分,可根据现场土方整平的实际情况定。
3)为保证路基施工期间排水畅通,施工时应先在路肩外侧布设临时排水沟并与现场临时排水沟接通,边沟深度及坡度以路边设计的排水沟为准。
4)路基标高满足设计要求后,采用压路机碾压三遍,在碾压过程中,如果发现土质过干、表层松散,应适当洒水;如果土质过湿发生“弹簧土”现象,则采取掺干石灰或换土法等措施进行处理。
5)路基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类别
序号
检查项目
质量标准
单位
检验方法及器具
主控项目
1
材料质量
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观察、检查试验报告
2
压实度
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现有路基加宽,应使新旧路基结合良好,压实度应符合要求。
检查试验报告
3
路床、路肩质量
填土经碾压后不得有翻浆、弹簧、起皮、波浪、积水现象;路肩肩线必须直顺,表面必须平整,不得有阻水现象。
观察检查
4
边坡、边沟
边坡必须平整、坚实、稳定,严禁贴坡;边沟上口线应整齐、直顺,沟底应平整,排水应通畅。
观察检查
一般项目
1
宽度偏差
土路床
+200~0
mm
用钢尺检查
石路床
+100~0
2
平整度
土路床
≤20
mm
用3m直尺检查
石路床
≤30
3
中线标高偏差
±20
mm
用水准仪检查
4
横坡偏差
土路床
±20mm,且不大于±0.3%
用水准仪检查
石路床
坡长的±0.5%
5
边坡坡度偏差
不陡于设计要求
用坡度尺检查
6
沟底标高偏差
0~30
mm
用水准仪检查
7
沟底宽
不小于设计要求
用钢尺检查
用推土机将拌和均匀的灰石混合料按设计规定的层数和路拱度进行整平和整型,在已初平的路段上用压路机快速碾压一遍,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再用推土机进行整平和整型。
在整型过程中,禁止车辆通行。整型结束后当混合料的含水率接近最佳含水率时,立即用15吨压路机从俩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碾压时,后轮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碾压完路面全遍时,即为一遍。碾压4-6遍,应使表面没有明显轮痕。压路机碾压速度,头两遍以1.5-1.7km/h为宜,以后用2.0-2.5km/h。禁止压路机在砾石砂垫层上急刹车和掉头。
采用推土机进行摊铺,根据压实比确定松铺厚度,不留纵向施工缝,设三人小组跟在推土机后面,及时消除粗集料窝和粗集料带。初步整型后,检查混合料的松铺厚度。采用15t压路机进行碾压,为防止碾压推移,应首先进行稳压,自两侧向路中压实,路的两侧,应多压2-3遍。碾压过程中注意铲高补低,填补处要翻松,重新压实不得出现薄层,最后碾压至无明显轮迹,密实度面层为95%,施工接头处认真处理,接茬平整稳定。
混凝土路面分段浇筑,钢模板在加工场制作并运至现场安装。施工缝设置在缩缝处。
混凝土浇筑采用商品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震动棒与平板振捣器配合,并辅以人工找平,振捣时应保证拉杆与传力杆的位置方向不受影响。振捣后用铁滚筒进一步找平,最后用提浆机等除去面层多余水分,提高表面强度。浇捣抹平后的混凝土面层做到平坦、微粗、密实、无抹痕、不落石子、无砂眼和气泡。整路面一次成型,不得在面层进行补浆和洒干水泥。
纵横缝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缩缝采用锯缝时,锯缝必须及时,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8~12Mpa时进行。胀缝缝壁必须垂直,上下贯通,缝隙宽度一致,缝内不得连浆,缩缝要顺直,锯缝深度不得小于设计要求,纵缝为锯缝时应与原拼缝吻合。胀缝处设置油浸甘蔗板,上部沥青混合料填缝。填缝料饱满平整,不得外溢,缝内不得有杂物。纵缝拉杆布与胀缝传力杆设置整齐、间距均匀准确,传力杆应与板面和路中心线平行,拉杆垂直于路中心线,并与板面平行。
混凝土浇灌结束终凝后应及时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时间最少不得小于7天。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通行车辆。混凝土路面板拆模时间根据气温和混凝土增长强度而定,常温下24小时即可拆模,拆模必须特别小心,不能损坏路面。
当一段路面施工完成,具备上人条件后,即考虑在路面上预制混凝土路缘石,路面应铺塑料布。
根据设计尺寸,制作路缘石专用模板,在预制场地安装,并浇筑混凝土。
达到可以拆模条件后,进行脱模,将预制好的路缘石搬运至存放场地,对模板进行清理检查,做必要的修复,再次安装,准备预制下一批的路缘石。将路缘石运输至已经具备镶嵌条件的道路两旁,挂线砌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