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边坡稳定性探析计算过程案例》1600字.docx
文件大小:239.9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2.56千字
文档摘要

PAGE2

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过程案例综述

目录

TOC\o1-3\h\u11955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过程案例综述 1

130951.1边坡自稳性分析基本条件 1

75881.2边坡自稳性分析结果 1

188371.2.11-1剖面自稳性分析 1

191281.2.22-2剖面自稳性分析 3

1.1边坡自稳性分析基本条件

(1)本次自稳性分析计算选择模块为边坡稳定分析模块,采用规范为通用方法,具体流程为通过地层物理参数等在理正中建立计算模型,运用瑞典条分法求出两种工况下各自的安全系数,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进行工程评价。

以下为计算方法:

公式如下:

K=(Cl+Wcosθtgφ)∑Wsinθ

式中:K——整个滑体剩余下滑力计算的安全系数;

l——单个土条的滑动面长度(m),l=bsecθ;

W——条块重力(kN),浸润线以上取重度,以下取饱和重度;

θ——条块的重力线与通过此条块底面中点半径之间的夹角(度);

c、φ——土的抗剪强度指标,采用总应力法时,取总应力指标,采用有效应力时,取有效应力指标。

1.2边坡自稳性分析结果

1.2.11-1剖面自稳性分析

根据支护平面设计图信息画出1-1剖面图。

1-1剖面图如图:

图3-11-1剖面图

先将该剖面图导入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块,分别键入天然和暴雨两种状态下的

土层物理参数建立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图3-21-1剖面稳定性计算图天然(左)暴雨(右)

天然状态下计算结果为:以坡脚为原点,则滑动圆心坐标为(-1.006,24.945)m,滑动半径为24.966m。在土体自重作用下,该坡总的下滑力为1552.162kN,总的抗滑力为1818.987kN。得出:

K=1818.987kN÷1552.162kN=1.1721.350

暴雨状态下计算结果为:以坡脚为原点,则滑动圆心坐标为(-1.369,25.085)m,滑动半径为25.123m。在土体自重作用下,该坡总的下滑力为1624.144kN,总的抗滑力为1526.582kN。得出:

K=1526.582kN÷1624.144kN=0.9401.350

由上述图中可以看到,1-1剖面破坏主要集中在第一级坡上,在对该坡进行支护时,应重点考虑对第一级坡的支护。同时,由于该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一般工况下的一级边坡安全系数应为1.350,则1-1截面无论是在天然工况还是暴雨工况的条件下均无法满足稳定的条件,必须进行工程支护。

1.2.22-2剖面自稳性分析

根据支护平面设计图信息画出1-1剖面图。

2-2剖面图如图:

图3-32-2剖面图

先将该剖面图导入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块,分别键入天然和暴雨两种状态下的土层物理参数建立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图3-42-2剖面稳定性计算图天然(左)暴雨(右)

天然状态下计算结果为:以坡脚为原点,则滑动圆心坐标为(0.629,10.292)m,滑动半径为10.311m。在土体自重作用下,该坡总的下滑力为320.672kN,总的抗滑力为642.924kN。得出:

K=642.924kN÷320.672kN=2.0051.350

暴雨状态下计算结果为:以坡脚为原点,则滑动圆心坐标为(0.409,10.372)m,滑动半径为10.380m。在土体自重作用下,该坡总的下滑力为331.487kN,总的抗滑力为528.254kN。得出:

K=528.254kN÷331.487kN=1.5941.350

由上述图中可以看到,2-2剖面破坏也主要集中在第一级坡上,所以在对该坡进行支护时,也应重点考虑对第一级坡的支护。同时,由于该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一般工况下的一级边坡安全系数应为1.350,则1-1截面无论是在天然工况还是暴雨工况的条件下均满足稳定的条件,但是因为该边坡是土质边坡,为了安全考虑,还是要对其进行工程支护。

1.2.33-3剖面自稳性分析

根据支护平面设计图信息画出1-1剖面图。

3-3剖面图如图:

图3-53-3剖面图

先将该剖面图导入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块,分别键入天然和暴雨两种状态下的土层物理参数建立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图3-63-3剖面稳定性计算图天然(左)暴雨(右)

天然状态下计算结果为:以坡脚为原点,则滑动圆心坐标为(-1.232,14.425)m,滑动半径为14.782m。在土体自重作用下,该坡总的下滑力为530.084kN,总的抗滑力为751.887kN。得出:

K=751.887kN÷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