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用意,将阅读策略落到实处
【摘要】阅读策略,就是阅读者为了达成自己的阅读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专门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旨在渗透最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教材文本的训练和巩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提出要理清彼此关联,在积累方法中训练阅读策略;融入自身经验,在逐层实践中训练阅读策略;把握练习契机,在巩固提升中训练阅读策略;把握策略本质,在辩证思考中训练阅读策略。
【关键词】教材用意阅读策略辩证思考巩固提升
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专门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旨在渗透最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教材文本的训练和巩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成为真正优秀的阅读者,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广泛的阅读量和阅读策略的熟练运用。
所谓阅读策略,就是阅读者为了达成自己的阅读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从逻辑关系的角度来看,策略的概念层面要高于方法和技巧,教师对阅读策略的教学,就需要指导学生从处于策略下位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层面入手。
一、理清彼此关联,在积累方法中训练阅读策略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进入主题,更为关键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指向明确、中心鲜明,教材内容之间都有着彼此的紧密关联。编者所编选的文本、设置的导语、批注、课后习题以及语文园地等相关栏目,都集中地指向了所要着力训练的重点,在这些资源中都会传递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教师要紧扣这些资源,逐步落实,聚沙成塔,夯实阅读策略的训练。
以四年级上册“学会提问”这个策略单元为例,编者先后编选了四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界》《蝴蝶的家》。单元前三篇课文在课后习题中都明确指向了一个核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再以五年级上册“提高阅读速度”单元为例,整个单元中,教材通过课后习题、课前导语以及交流平台等阵地,无形之中渗透了若干具体的方法:集中注意力地读,遇到相关的障碍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字一顿地读,借助关键性词语快速地读,带着问题阅读等。
这些都意味着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策略”和“方法”之间的关系,真正认识到“策略”包含了“方法”,“方法”是“策略”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精准解读编者在教材中所渗透的各种“方法”,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这一载体,紧扣教材文本的资源,展开富有成效的扎实训练,借助方法的掌握和积累,学生逐步提升了阅读策略。
二、融入自身经验,在逐层实践中训练阅读策略
教材提供了鲜活的文本载体,也相机罗列了形成策略的基本方法,但这一切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接受?这就需要借助于教师的点拨和引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意识中,为学生所接受,这更应该有教师自身的阅读经验作为支撑。因此,教师要对教材中所提供的阅读方法进行解读,并结合自身的阅读实践,为学生提供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的方法。
以四年级上册“提问单元”为例,如何依托文本展开提问?如果教师只是教材的搬运工,将教材所罗列的资源直接告知学生,学生终究只能处于一种不明就里的状态中。例如,以这个单元中《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教学为例,教师设置了这样几个板块:首先,教师出示课后习题中罗列的清单所指向的核心问题:在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了不起的吗?教师不要急于组织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引导学生紧扣这个问题做铺垫性的思考,如这个问题是基于哪个方面的思考;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课文中了解哪些信息,相机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必须要以深入全面的阅读作为支撑,要对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辨析,在训练了对比的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利用已经学过的课文《方帽子店》进行训练和巩固,紧扣课文中方帽子和圆帽子的对比,针对课文提出一个能够覆盖全篇的問题。其次,教师出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豌豆苗长大了,小女孩的病也就跟着渐渐地好起来了呢?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就可以适度放手,依照前一个板块中的方式,先组织学生探究文本案例,然后通过实践练习的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紧接着,教师播放课前制作的微课,向学生渗透针对文本进行提问的方法,如紧扣文本内容、依托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提问,并辅以一些常用的提问句式,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最后,教师充分彰显课文的载体效能,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方法进行实践操作,通过默读课文的方式,运用先前积累的方法,针对小组成员所提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实践研讨,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方法。
这样的教学,教师绝不是将教材中所罗列的方法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对方法的感知,为学生设置了层级化的阅读实践过程。不仅契合了教材所提供的方法,更融入了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顺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将阅读策略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把握练习契机,在巩固提升中训练阅读策略
任何技巧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