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一):
教学重点:
1、朗诵,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措施。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深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措施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体现的详细含义。
2、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h课文配乐朗诵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假如未来你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轻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种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完美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你此前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述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是阿!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这天,我们一齐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毕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乡愁之苦的余光中最终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此刻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诵
1、课件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诵
3、朗诵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索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达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种词语。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之后此刻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述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详细,形象,生动,感人。
之后,“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久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会,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期望着团圆!
此刻,“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怀念!诗人将个人的家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假如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一般通的怀念家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此刻,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专心采用对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构造整洁,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2、比方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详细形象上。(借物抒情)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诵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十分好。
2、朗诵还可以延长某些时间,多读几遍。
乡愁教案(二):
《乡愁》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