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读到略读,为学生搭建阅读的阶梯
【摘要】统编版的教材从第二学段起,单元中的课文被分为“教读”和“读”两类,但在实际教学中,略读课文往往得不到重视,或者干脆被当作精读课文来上,抑或是变成了自学课堂。而“略读”课文应该是承接于“精读”课文的,是学生将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阅读方法的实践。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探究从“学法”到“用法”这一阅读阶梯的搭建过程。
【关键词】精读略读阅读阶梯
2018年9月,统编版语文教材开始投入使用,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提出,新教材着重于扩展学生的阅读面,以量变促质变。因此,教材强调“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知道该怎么拿捏精读“精”和“略”的度,往往会把所有课文都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学,又或者略读课文变成走马观花,甚至有时干脆“砍掉”几篇略读课文。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现“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这一“阅读阶梯”的搭建过程。
一、立足语文要素,教学目标分层
“语文要素”内涵不仅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包含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来说就是“学什么”和“怎么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
基于这样的语文要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在教学目标上也体现出了“预测”这一阅读策略方面的梯度。第一篇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要求学生“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知道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中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懂得预测的内容跟故事的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这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预测的兴趣,并了解预测的方法;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长胡子》的教学目标在前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能根据故事的实际内容修正自己的想法”,并要求学生能实现“根据文章或书的题目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一目标的设定,更多是培养学生在预测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小狗学叫》一文则侧重于写作目标,比如预测故事的结局,通过“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实现从模仿到迁移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在精讀课文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预测”“学习预测”,在略读课文中,让学生“掌握预测”“运用预测”。
二、精细阅读指导,夯实策略根基
精读课文教学是阅读策略形成的过程,离不开教师对阅读知识、策略、方法的指导,因此,在精读课堂上,笔者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参与度,激发他们对阅读的期待,从而实现阅读策略的指导。以下是笔者的教学设计及思考。
1.深层提问引发思考,初尝猜测乐趣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对于这类预测类型的文章,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是开启推测之门的第一把钥匙。笔者用小小书的形式首先勾起了学生们的预测兴趣,再由一系列提问为抓手,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预测。课堂伊始,笔者就以课题发出提问,引发了学生们的初测——“老屋为什么倒不了?”初测是完全脱离文本的,是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的预测。由此为学生搭建出探索网络的第一条支线—结合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在之后的教学中,笔者又多次提问:“老屋倒了吗?”“老屋答应了吗?”“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这些问题让学生燃起了对文本探索的热情。在每一次引发推测的提问之后,笔者都不忘追问“为什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你这样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这样的追问既让学生说出了自己思考的过程,又让学生发现猜测和想象并不是盲目的。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搭建出探索网络的其余支线:结合题目进行预测;结合故事内容进行预测;结合文章插图进行预测。
2.结合探索网络,练习片段预测
在引导学生搭建出一幅探索网络图之后。学生发现:哦!原来我们的每一次看似随意的猜测其实都是有依据的。虽然全程笔者都以“猜测”代替“推测”,让学生便于理解提问的目的,但事实上已经在网络图构建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推测—顺势而推,随思而测。
学生在预测中,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成了故事情节走下去的助推者,有个学生课后告诉笔者:“老师,我有一种自己是编剧的感觉,这实在太有趣了!”这种强烈的参与感促使学生想要继续阅读下去,这就实现了我们在精读课堂所要达成的目标。
三、略读抓手指导,策略进阶训练
在教材编排说明中提到“略读课文运用方法”,那么在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方法之后,笔者根据本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能根据故事的实际内容修正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能实现“根据文章或书的题目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一梯度目标。为此,笔者做了如下教学片段设计。
1.谈话导入,回忆预测方法
由笔者的名字入手,让学生预测,父母给笔者取这样的名字,可能是对笔者有怎样的期待,并且说出理由。这样的游戏环节,既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感知预测的妙处。接着让学生回忆预测的方法,例如借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