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与数学课堂关系之互补关系
【摘要】本文阐述将“微课”与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微课”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型,引导学生做课前的自主学习,也可用于课后的答疑解惑,借“微课”让数学课堂绽放光彩。
【关键词】微课数学课堂应用
“微课”已逐渐成为教育行业的热点,从最初的摸索认识阶段逐步走向了实践阶段。在中小学中,已经有一批教师能熟练地进行“微课”制作,并运用于网课教学。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一课为例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什么是“微课”
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关于“微课”的说法主要有这三种:一是李玉平老师提倡的微课程;二是胡铁生先生提倡的微课程;三是吉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提倡的微课程。
笔者更倾向于胡铁先生所提倡的微课程,因为这种“微课”更多的是指向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精彩的片段,这样的“微课”与师生都有关系。虽然只有不到10分钟的内容,却能将课堂内外相关的学科都整合起来,还能把原来单一的课件、教案和课例等资源进行整合,变成全新的资源让学生学习和利用。正如2020年上半年的网课,就实实在在地印证了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像这样的“微课”,营造了一个现代的、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学应用的生态环境,只要学生家里有电脑或者有手机,都能学习和使用。“微课”型的网课解决了疫情期间教师教学的难题。
二、“微课”的特点
一般我们认为“微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8个:(1)教学时间短;(2)教学内容少;(3)资源容量較少;(4)资源构成“情景化”;(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6)草根研究、趣味创造;(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其中,“微课”的前三个特点是教师在制作“微课”时首先注意的,这是和网课所不同的地方。在疫情期间学习的网课,很多都是超出时间的,这一类的网课其实就是课堂的缩影,是没有学生的课堂,而“微课”是主题突出,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或加深认识,或突破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微课”和之前的网课还是有区别的。
三、如何更好地将“微课”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
下面笔者就以“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一课为例,说说怎样将“微课”与我们的数学课堂互补,让“微课”更好地帮助教师教学。
(一)导入部分的应用
对于代数类的教学,教师习惯在教学伊始就向学生呈现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因为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或者为学生即将要接触的知识做好铺垫,给学生一些经验和体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状态。“情境引入”和“旧知引入”是平时教师在课堂上用得比较多的方法,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都对视频感兴趣,如抖音,所以如果把导入部分单独做成一个视频,换成“微课”的形式,供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观看,一方面省去了烦琐的语言,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接下来的40分钟课堂学习有更多的期待。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就能引发猜想,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做好准备。
例如,“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在引入新课前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
先圈出各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再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
①桃树比梨树少18%。
②实际产量比原计划增加了25%。
这些练习的安排,在平时的课堂上,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回忆解决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单位“1”怎么找,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为下面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如果把这些练习全部做成“微课”的形式,就能避免在练习中反复地浪费时间,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如果能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抓住要点,就可以唤醒他们的记忆,帮助他们更扎实地学习新课内容。
(二)重难点的突破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很多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抽象的概念,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讲解,有时就算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有些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使用“微课”教学,可能就能有效地减少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这一课时,教师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得出数量关系。
1.理解题意
出示例题:钱大伯培育了480棵松树苗,比原计划多了20%。原计划培育松树苗多少棵?
提问:题中的20%表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交流:比原计划多20%表示实际比原计划多的棵数占原计划的20%,原计划培育的棵数是单位“1”。20%对应的是多的棵数。
2.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提问:如果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题意,应该先画什么?想一想,画一画。
谈话:如果我们画线段图来表示,应该先画表示单位“1”的原计划培育棵数。(画线段)
提问:表示实际培育棵数的线段应该怎么画呢?(画出线段,并标注出“多的”部分)
引导:这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原计划培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