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农村寄宿制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正朝着素质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双减”政策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语文教学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要求在“双减”政策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促进农村寄宿制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对“双减”政策下的农村寄宿制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双减”;农村寄宿制;小学语文
小学是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学生大脑发展迅速,但思维尚不成熟。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多来自农村,教学方法传统,导致学生在语文理解上存在问题。“双减”政策下,教师应深入理解政策,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确保政策有效实施。
一、现阶段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语文教学现状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课程内容死板,教育方法滞后以及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首先,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要求严格,导致学生压力过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应转变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语文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应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例如,在教授《秋天》一课时,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秋季美景,辅以古诗文讲解,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季节变化。再次,教师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压抑,学生参与度低。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互动性。最后,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且多为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学习资源。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更多学习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关注学生需求,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质量。
二、“双减”政策下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来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然后让他们讨论这些词语在文中体现出了怎样的精神。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爱国故事、名人名言等视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创编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进而能够大幅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总之,教师应该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课堂学习中。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可以播放一些优秀的课件,让学生们欣赏这些精美的课件,以此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还要积极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乐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后,教师还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如开展一些班级竞赛、班级参观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西沙群岛的丰富资源和美丽景色的图片,不仅能够愉悦学生身心,而且能够调动学生阅读和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获得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等形式讨论,面对相同情况时可能采取的处置措施,通过该种方式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总之,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与爱护。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能力,确保课堂教学高效实施。同时,教师通过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出更加贴合课堂学习内容的教学环境,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保障教学成效。例如,在进行《万里长城》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长城的有关资料进行收集,然后根据教材中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