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分析评价报告.docx
文件大小:46.17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2.49千字
文档摘要

4

2025年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市、区〕 学校三年级语文〔科目〕试卷

分析评价报告

这次语文试卷检测的内容全面,难易也适度,重视根底性、敏捷性、综

这次语文试卷检测的内容全面,难易也适度,重视根底性、敏捷性、综合性、多元性、课内外适度延长,能照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语文学问把握状况。试题大致可以分为四局部,第一局部是卷面书写,占3分,其次局部是积存运用,包括看拼音写汉字、选择正确读音、理解词语意思并填空、查字典填空、选择恰当词语填空、按要求填空、推断正误、依据课文内容填空、按要求写句子;第三局部阅读,课外阅读〔一〕、课外阅读〔二〕;第四局部是作文。从总体状况上看,题量适当,试题题型丰富,掩盖面比较广。试题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做到“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进展。

二、抽样调查

全卷总分值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合格率﹪

优秀率﹪

100

70.1

97.5

22

78

25

样品总量

55

抽样方法

备注

随机抽样

频率分布

人数

人数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5

7

13

10

9

5

6

5

···············

0-19 20-39 40-59 60-69 70-79 80-89 90-99 100 分数段

注:〔频率分布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样表〕

各小题得分状况统计表:

注:此表按各学科的题型统计。

未答 作答

题号 总分值平均分得分率

人数零分人

题号 满平均分得分率未答作答

分 人数零分人

分 人数零分人

3 2.8 98 0 0

二、词语运52 46 78 0 0

三、阅读20 12 70 0 0

四、习作25 20 72 4 4

三、试卷总体评价〔特点和问题〕

1、拼音。虽留意了拼音学问复习、稳固,但出题形式不颖。

2、句子。要求学生“按要求写句子”,则是更留意考察学生课外阅读及各类学问的储藏,且答案多元。

3、诗。重在考察学生对古诗的记忆。

4、阅读。要求学生在对短文反复阅读的根底上,阅读题就是为了更进一步考察学生敏捷运用语文学问的力量、分析力量、推断力量,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检验教师是否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金钥匙的重要标志。

5、作文。设计思路是留意唤起学生对已有体验的记忆,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因为选材于学生自己寻常的生活,学生马上就能想起彼情彼境,这个设计遵循的理念是留意体验,重视学生独特感受,拓展了学生的选材思路,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材,敬重学生特有感受,突破习作难点。让学生乐于习作,擅长习作,写好作文。这个设计优点是对于那些不擅长选材的学生可以起到肯定的帮助。学生在自由选材的根底上得到了很好的写作技能训练。这样既使教师指导作文有思路,引导学生有方法。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写作文的门坎,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并且又抑制了学生背作文的顽症,还可以抑制学生写些无病呻吟的作文。

整套试卷表达了学问运用的敏捷性,不仅仅关注学生“学”到的学问,更看重学生如何“运用”学问。

四、学生答题失误分析

词语积存不够。

重视积存,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快速提高。学生寻常缺乏大量的阅读、积存、赏识、感悟,遇到一些较敏捷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综合力量薄弱。

由于学生根底相对较差,对学生的综合训练见效慢,收效不明显,以至于学生审题力量较差。有的不读题乱写一气,有的没能真正领悟句子含义,更缺乏理解的深度。比方课外阅读局部,只要孩子真正读懂短文并深入文中选词、填关联词语、找人物的特点,肯定可以写好。

规律思维力量欠佳。

相对于以前历年的作文题,本次的作文以“特别的”为话题,有一点难度需要学生思考什么是特别的,如何提现特别之处,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作文根本功不够扎实,规律思维混乱,不能很好的组织语言。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加强对学生规律思维力量的训练。

书写不标准。

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状况尽管有了进步但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标准。

五、教学建议

1、留意语言积存的敏捷性。教学中留意语言的积存,但是比较机械,死记硬背的现象严峻,无视理解记忆。随着年级的上升,引导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积存,渐渐加强意义识记,这既是根本的生疏规律,也敬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熟背的内容还要求学生会写。书本上的优秀片段、包括课外的,让他们多读,感悟中华语言的魅力,受到奇特语言的熏陶,以致在语言中提高语言鉴赏力量、写作水平。

2、潜心解读文本。文本文本,教学之本。在深刻、充分、多元解读文本的根底上,再进展教学设计。错别字的消灭、标点运用的不当、词汇量的缺乏、语言的干瘪苍白,都是训练量的缺乏、训练法的不到位所致。由于理解与生疏的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