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儿童观探究.docx
文件大小:24.65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6.17千字
文档摘要

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儿童观探究

一、儿童、儿童观的基本内涵

(一)儿童的定义

联合国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儿童\是指十八岁以下的所有人。这一定义不仅涵盖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成长特征,还体现了儿童作为社会个体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从生物学角度看,儿童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其生理机能和认知能力都具有阶段性和独特性特征。而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融入社会,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文化知识,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二)儿童观的内涵

儿童观是人们如何看待、评价儿童的基本理念或基本态度。2它包括对儿童本质特征的认知,如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情感需求等;对儿童权利与地位的界定,强调儿童作为独立个体应享有的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对儿童期意义的理解,认识到儿童期不仅是身体生长的阶段,而且是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对教育与儿童发展关系的把握,明确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发展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儿童观的演进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在历史长河中,儿童观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在中世纪以前,儿童被视为“小大人”,其天性和需求未得到充分重视,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儿童与成人在身心发展上的巨大差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尤其是近代以来,人们逐渐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始关注儿童本身的独特性,“以人为本\“儿童为本”的人文精神日益凸显。这种转变在教育领域尤为明显,教育者逐渐认识到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阶段来设计教育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儿童的个性化成长。

然而,当今社会的儿童观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我们倡导“将童年还给儿童”,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成人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眼光和标准来要求儿童,导致儿童被迫扮演“小大人\的角色,失去了许多本应属于他们的天真和快乐。例如,在学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儿童从幼儿阶段起就被各种学习任务和辅导班包围,他们的自由玩耍时间被大量挤占,童年的无忧无虑逐渐被学习压力取代。在这样严酷的现实下,我们理应思考儿童教育的新路径。

二、实践中的儿童观

(一)功利性与儿童被工具化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切都讲求效率,教育也追求短期效果,背离了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本质。教育的目的、过程、结果都充斥着功利主义的色彩。在教育目标上,过于强调成才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个性与权利。在教育行为上,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育内容上,重应试轻素质的问题突出。当前教育场域中,学校、教师与家长三方不约而同地将“争第二\作为核心诉求,期望孩子能脱颖而出,成为人中龙凤。

因此,现实的儿童教育出现了许多怪现象:各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幼儿园成为小学的预备基地;等等。儿童逐渐被物化,成为家长、教师眼中的“学习机器”和“成败工具”。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出生之前,家长就开始规划他们的未来;还没学会说话,就教他们识字、背诗;上幼儿园时,各种舞蹈班、英语班、奥数班、美术班等压得孩子喘不过气,这种功利的儿童观给孩子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1.影响儿童生理发展

儿童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初期,神经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大脑还在不断发育。此时,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被外界干扰,很难长时间聚焦特定学习任务。如果在此阶段过早地要求他们进行规范性学习,强制他们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不仅会对儿童的肌肉、骨骼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近视、脊柱侧弯等问题,还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负担,影响其正常发育。

2.影响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游戏是儿童与世界建立联系、探索未知、发展自我的主要方式。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Frobel)认为,儿童游戏有高度的严肃性和深刻的意义,一切善的根源在于它、来自它、产生于它。4然而,在功利性教育的驱使下,儿童参与游戏的时间被大量削减,自由玩耍的机会被剥夺,这种异化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儿童的好奇心、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以及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当儿童被迫将大量时间用于枯燥的知识学习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就难以得到满足和激发,缺乏主动探索的动力,创造力也会随之受到抑制。长此以往,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进而影响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发展。

(二)儿童角色成人化与小大人

儿童成人化是17世纪之前欧洲和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儿童观。持此观念者认为,儿童在本质上与成人没有区别,仅存在身高、体重和年龄上的不同。5因此,儿童要像成人一样工作、生活和劳动。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家们开始关注到儿童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兴趣需求,都在摒弃“儿童成人化”“小大人\的观点,但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当今社会,儿童成人化现象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