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在其经验可及的范围内,已经能进行一些推理,但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抽象概括性差【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幼儿概括能力发展的特点1.年龄小的幼儿看到红积木、黄木球、火柴棍漂浮在水上,不会概括出木头做的东西会浮的结论,而只会说:“红的”、“小的”东西浮在水上。第30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问一幼儿:“一切果实里都有种子,萝卜里面没有种子,所以萝卜……(怎么样?)”,有的儿童立即回答说:“萝卜是根”,“萝卜是长在地上的”学前儿童的推理往往建立在直接感知或经验所提供的前提上,其结论也往往与直接感知和经验的事物相联系。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第31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逻辑性差学前儿童,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不会推理。对幼儿说:“别哭了,再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他会哭得更厉害,因为他不会推出“不哭就带你去找妈妈”的结论。3.自觉性差答案完全不受两个前提之间,甚至一个前提本身的内在联系所制约。第32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学前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研究结论】在教幼儿学习文学作品时,有无插图,效果很不一样。假定没有插图儿童理解水平为1,有插图后,3~4.5岁幼儿的理解水平为2.12;4.5~9.5岁为1.23。第33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案例分析】从以下两个案例中分析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1.在给小班儿童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问孩子们:“孔融为什么让梨?”不少儿童回答:“因为他小,吃不完大的。”2.上课时,小班一个小朋友歪歪斜斜地坐着,老师批评说:“你们看,××坐的姿势多好!”他们一说完,其他小朋友都学着他的样子坐起来。第34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案例分析】有位妈妈给儿子出了道加法题:“爸爸打碎了3个杯子,小宝打碎了2个杯子,一共打碎了几个杯子?”孩子听后哭了,他说他没有打碎杯子。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典型现象】孩子看电视时,常常会问:“他是坏人,还是好人?”如果成人说:“他既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孩子会感到难以理解。第35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问题情境与幼儿思维的发展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目的”的心理困境。思维总是由于问题出现而产生,而幼儿能否提出问题,就在于是否能够产生问题情境。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创造能够激发幼儿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问题有合适的难度(“最近发展区”),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第36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联系,不能超出幼儿的生活经验。在问题情境里面要让幼儿找到解决之后的乐趣,一方面,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教师要对幼儿予以激励,增强幼儿解决寻找和问题情境的动机;另一方面,问题情境里面本身也要创设一定的奖励,如对于“解迷津”的游戏,本身就是对幼儿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要在情境里给出幼儿解决问题之后的好处即奖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第37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幼儿的提问与幼儿的思维幼儿阶段特别喜欢刨根问底,不断追问“为什么”,这反映了幼儿已经开始探索事物内在的奥秘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正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的表现。第38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案例分析】小刚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对爸爸说:“爸爸我想吃苹果好吗?”爸爸听后就将苹果拿来,但他没有立刻让孩子吃,而是拿着苹果问小刚:“你先看看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小刚看了一会说:“这个苹果一边红、一边绿。”“你再摸一摸苹果是什么样?”“很光滑。”“对,那你闻一闻这个苹果。”“很香。”“好,你就尝一尝这个苹果是什么味道吧。”小刚很高兴地吃起来,边吃边说:“这个苹果又酸又甜,好吃极了。”这个父亲的做法如何?第39页,共61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问题讨论】如何对待幼儿的提问?要鼓励幼儿提问,幼儿提出问题之后,要在第一时间给予表扬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