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人:xxx
2025-05-02
THEFIRSTLESSONOFTHESCHOOLYEAR
中小学生防诈骗教育
主题班会
目录
CONTENTS
01
认识网络诈骗的严峻形势
02
揭秘诈骗手段与套路
03
防诈骗核心应对策略
04
校园防诈骗行动
05
互动与巩固
01
认识网络诈骗的严峻形势
当前网络诈骗的常见类型
游戏交易诈骗
虚假中奖诈骗
冒充熟人诈骗
利用中小学生热衷网络游戏的心理,以“低价代充”“免费送皮肤”为诱饵,诱导其转账或泄露账号信息。
通过盗取社交账号或伪造身份,以“紧急求助”“缴费充值”等理由骗取钱财。
以“抽奖活动”“幸运用户”为名,要求支付“手续费”或点击恶意链接窃取个人信息。
网络交友诈骗案例
初中生通过社交软件结识“同龄网友”,被诱导发送隐私照片后遭勒索,因害怕未及时告知家长,导致心理严重受创。
游戏皮肤陷阱案例
11岁学生陈某因轻信“免费领皮肤”广告,被伪造的“公安局冻结账户”截图恐吓,按指示操作导致家长银行卡被盗刷6万元。
明星粉丝群诈骗案例
15岁学生加入虚假“偶像后援会群”,以“缴纳会员费可视频连线”为由,被骗用家长手机转账3次,损失1.2万元。
冒充老师收费案例
诈骗分子潜入班级群伪装成班主任,发布“资料费缴纳”通知,多名家长未核实即转账,共损失5000余元。
中小学生受骗典型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缺乏财务意识,易被诱导使用家长支付工具,造成家庭巨额经济损失,甚至引发债务纠纷。
受骗后易产生自责、焦虑、抑郁情绪,长期影响学习专注力与社交能力,部分案例出现自残或厌学行为。
遭遇冒充熟人诈骗后,可能对亲友、师长产生信任障碍,破坏人际关系安全感。
在诈骗过程中被迫提供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信息,后续可能遭遇二次诈骗或人身安全威胁。
诈骗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财产损失风险
心理创伤
信任危机
隐私泄露隐患
02
揭秘诈骗手段与套路
诈骗分子的常用话术
恐吓威胁型话术
伪造公检法机关名义,声称“检测到未成年人违规操作需解除冻结”“不配合将起诉监护人”,利用法律术语制造恐慌,迫使受害者服从指令。
利诱型话术
情感操控型话术
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明星粉丝福利”为诱饵,通过“扫码进群”“完成任务返现”等话术诱导学生泄露个人信息或转账。
冒充亲友或老师,编造“紧急医疗费”“学校系统升级需缴费”等理由,利用亲情或权威关系降低受害者警惕性。
1
2
3
针对学生的诈骗场景
诈骗者在社交平台发布“低价代充”“限量皮肤兑换”虚假广告,诱导学生点击钓鱼链接或扫码支付“保证金”,实际窃取账户资金。
游戏交易陷阱
通过提取学生或家长公开音频,合成伪造的“求助语音”(如“手机损坏需转账修机”),结合伪造来电号码增强可信度。
AI仿声诈骗
假冒明星工作室账号,以“粉丝见面会名额”“打榜应援”为由要求学生转账,甚至威胁“不付款将泄露隐私”实施敲诈。
饭圈集资骗局
任何涉及转账或个人信息的要求,需通过学校官网、游戏官方客服等正规途径二次确认,警惕非官方链接或二维码。
识别可疑信息的方法
验证官方渠道
诈骗者常制造“1小时内必须处理”“逾期将处罚”等紧急情境,学生应冷静核实,避免被“时间陷阱”操控。
警惕异常时间压力
注意识别伪造公章、错别字、非官方域名(如“XX游戏安全中心”实为钓鱼网站)等破绽,此类漏洞多暴露诈骗本质。
检查信息细节
03
防诈骗核心应对策略
三不原则
不轻信
不转账
不透露
对任何未经核实的电话、短信、网络信息保持警惕,尤其是涉及中奖、退款、账户异常等诱导性内容,需通过官方渠道二次确认。例如,接到客服电话时,应主动拨打官网电话核实身份。
坚决不向陌生人泄露个人及家庭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教育学生识别伪装成填写问卷送礼品扫码领红包等窃取信息的陷阱。
无论对方以何种理由施压(如安全账户缴纳保证金),绝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账操作。强调公检法机关不会要求线上转账,遇到此类情况立即报警。
个人信息保护
设备安全设置
指导学生在手机/电脑上关闭不必要的定位、通讯录访问权限,定期清理浏览器缓存和聊天记录。家长应为电子设备安装防火墙,并禁用免密支付功能。
社交平台管理
避免在朋友圈、QQ空间等公开平台发布含个人信息的照片(如准考证、家庭住址)。设置社交媒体为仅好友可见,警惕陌生人的好友申请和私信链接。
密码分级管理
重要账户(如支付软件、学校系统)需设置独立高强度密码(字母+数字+符号组合),并每季度更换一次。禁止使用生日、学号等易破解信息作为密码。
证据保全
一旦发现受骗,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账号等信息,通过截屏、录屏等方式固定证据。注意不要删除任何原始数据,这些是警方追查的关键材料。
紧急处理步骤
快速阻断损失
第一时间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客服冻结账户,申请交易拦截。若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