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去实验障碍之钉,领略快乐发现之旅
【摘要】小学数学实验活动是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活动。开展数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发现数学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建模、创新等核心素养。本文以“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为例,就如何克服影响数学实验活动的方向、方法、形式、路径等障碍因素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数学实验障碍钉子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已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涉及多边形内部钉子数、边上钉子数和“1”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在探究时往往不能从整体去考虑,顾此失彼,思维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如何设计有效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快乐地经历发现的过程,从关注活动转向提升思维,利用研究活动培养抽象和建模能力,就成了本节课的落脚点。本课,笔者采用拔钉子的手法来引领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实验。
一、环节一:猜想比较,拔掉选择问题时的障碍之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项目?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想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有的说想研究周长,还有的说想研究一个图形有多少个钉子……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和多边形面积有关。老师这里有一个钉子板,上面有一个长方形,长画3格,宽画2格,每相邻两个钉子的距离都是1厘米,用什么方法算出它的面积呢?
生1:用计算法,3×2=6平方厘米。
生2:用数方格法,一排3格,两排是6格,就是6平方厘米。
师:除了计算和数方格的方法,还可以用钉子数来探索面积。大家猜一猜,你觉得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还会和什么有关呢?
生1:可能和外部的钉子数有关。
生2:可能和边上的钉子数有关。
生3:还有可能和内部的钉子数有关。
师:猜想只是我们研究问题的第一步,仅仅靠猜想还不够,下面我们来对猜想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小学生受年龄、知识和生活经验所限,往往对研究问题的确定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本课一开始,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计算长方形面积方法的对比,主动给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猜想所研究的内容,学生在直观感知中思考、发现,从而很快确定了研究的主题。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数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环节二:自主体验,拔掉构建过程中的障碍之钉
教师提出要求:求出这4个多边形的面积(见图1),数出每个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填入实验记录单1中(见表1)。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师生展开对话。
师:谁来说说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又是多少?
(学生逐一汇报)
师:观察一下这个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多边形的面积越大,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就越多。
生2: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是面积数的2倍。
生3:多边形的面积数是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的一半。
师:用S表示面积,n表示边上的钉子数,能否想个简洁的式子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生:S=n÷2。
师:这个发现对于所有的多边形都适用吗?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图形,数出它边上的钉子数和面积数,快速验证一下!
(学生任意画一个多边形,数出钉子数和面积数,教师再次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画的图形边上有8枚钉子,面积是4平方厘米,符合这个规律。
生2:我画的图形也符合这个规律,图形边上有7枚钉子,面积是3.5平方厘米。
生3:我画的图形不符合这个规律,图形边上有8枚钉子,面积是5平方厘米。(内部有2枚钉子)
生4:我的也不符合。(内部有3枚钉子)
师:为什么有的符合而有的不符合呢?老师将符合规律的收集起来,(實物投影出示)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生1:我发现了一个规律,符合S=n÷2规律的多边形内只有一枚钉子。
生2:不符合这个规律的图形,它里面都不是一枚钉子。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刚才的规律,你觉得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生:多边形的内部只能有一枚钉子。
师:我们用字母a表示中间的钉子数,只有当a=1时,S=n÷2才成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开展“填表格”和“画图形”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列举、比较,深刻理解了钉子数和面积的关系。随着数学实验的不断深入,学生不断突破原有的认知,对公式变量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继而构建出知识体系,思维不断拔节,数学模型初步建立。
三、环节三:适切引领,拔掉合作交流中的障碍之钉
师:你们还想研究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我想研究多边形里面有2枚钉子的情况。
师:要获得这个规律,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由老师直接告诉你,另一条是由你和你的小组成员在操作中探索获取。你选择哪一种?
生:我们喜欢小组同学自己去研究。
教师出示实验活动要求:每人在点子图上只画出1个内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数一数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和面积数,填入实验记录单2中(见表2)。然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