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pdf
文件大小:1.2 M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2.9万字
文档摘要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01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

①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条件,分析区域自然条教学重点:自然条件对区域

结合实例,从地

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发展的作用,自然资源对区

理环境整体性和

②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运用综合思维对比分析自然域发展的意义以及资源的

区域关联的角

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开发利用。

度,比较不同区

③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区域自然环境的了解,能初步认识

域发展的异同,

如何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如何合理有效的开展生产活教学难点:区域自然条件的

说明因地制宜对

动。分析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

于区域发展的重

④人地协调观:理解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树利用。

要意义。

立人地协调观。

02知识网图

03课前准备

请先预习通读课本

知识点0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共同优势:

(1)共同特点:

①四大文明古国都分布在北温带。

②大河中下游平原。

(2)有利自然条件(共同优势):

①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势平坦;③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④热量、水源充足。

2.自然条件重要不唯一

(1)孟加拉国自然条件优越,区域发展水平不高:位于恒河一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

足,人口稠密;但却是世界上极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2)日本自然条件较差,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较好:地处西北太平洋;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

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世界上发达的国家之一。

3.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平原的地方,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西

边为宽而浅的外江,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60%的江水

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水位较高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飞沙堰”

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石便流入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

瓶口水道。

(2)美国“黑风暴”:美国大平原地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黑风暴”,最严重的地区一个月内尘暴天

数长达25天,主要原因是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知识点01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农业社会:土地、水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以河流水为例,农业社会人类主要用以饮用和

灌溉。

(2)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

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3)信息社会: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1)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2)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

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支撑经济发展。例:澳大利亚,煤炭、铁矿、铝土等资源丰富,“坐在矿车上

的国家”。

4.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例:荷兰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忽视其他工业

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