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思想政治
2025.1
本试卷共10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分析卫星拍摄的夜间灯光数据,会发现在许多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都有一个灯光明亮的地方,它们拥有共同的名字——人民广场。据统计,约有100座人民广场是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2013年左右,人民广场建设热潮又在刚刚摆脱贫困的地区兴起,见证了脱贫攻坚的进程。当下,人民广场成为人民多彩生活的舞台和智慧城市的实践场,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城市的历史与活力。
人民广场的变迁,说明()
①人民群众的需要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
②要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评判者
③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广场照见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
④人民广场承载着人们的共同记忆,折射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故①排除。
②: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广场的变迁,不涉及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评判者,故②排除。
③④:人民广场建于90年代;2013年左右,这些广场在脱贫地区再次兴起,展示了脱贫进程。目前,它们成为展示多彩生活和智慧城市实践的场所,说明了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广场照见人民群众更美好的生活,折射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故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追随慈悲庵爱国仁人志士的足迹、走近“生如闪电之耀亮”的高君宇、探访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哨——京报馆、了解女高师进步学生的故事、在李大钊旧居看他梦想的新中国……人们探访“播火之路”的意义在于()
①追寻革命前辈的信仰之路,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②依托红色历史遗存,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
③追忆奋斗历程,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
④在亲身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依题意知,探寻红色“播火之路”是为了追寻革命前辈的信仰之路,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使自己在亲身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④正确。
②:材料中“播火之路”中的事件不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②与题意不符。
③:人们探访“播火之路”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③排除。
故本题选B。
3.随着免签政策的优化,赴华旅游热度大涨。“原来中国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外国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发表中国之旅的感慨:路人热心指路、同店的食客欣然接受拼桌、经过的司机很乐意带人一程,还有四通八达的高铁、指尖上的支付、把外卖直接送到房间的机器人等等。原本对“探险之旅”的忐忑,转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惊喜。可见()
①“想象的中国”包含了主体的选择与创造,无法与“真正的中国”一致
②经由中国之旅建立起多样的联系可以打破文化隔膜,促进民相亲、心相通
③亲眼所见、亲身所历,有利于人们了解真实、立体、多元的中国
④只有“自己亲眼所见的”才具有客观性,更为真实可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象的中国”包含了主体的选择与创造,可以与“真正的中国”一致,①错误;
②③:“原来中国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外国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发表中国之旅的感慨,原本对“探险之旅”的忐忑,转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惊喜,可见,经由中国之旅建立起多样的联系可以打破文化隔膜,促进民相亲、心相通,亲眼所见、亲身所历,有利于人们了解真实、立体、多元的中国,②③符合题意;
④:只有“自己亲眼所见的”才具有客观性,更为真实可靠的说法错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己没有亲眼所见的”东西仍然客观存在着,虽然亲眼所见的事物能够给人们提供直接的感官体验,但并不能保证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④错误。
故本题选C。
4.研究表明,相对于未来收益,人们通常会对当下可以获得的收益赋予更大的权重。也就是说,人们更看重眼前马上能够得到的收益。可见()
①当下收益和未来收益之间无法统一
②眼前收益与未来收益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有赖于时间
③要着眼长远,善于从更高的视角、更长的时限来思考问题
④应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发展耐心资本,提升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当下收益和未来收益的斗争性,但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具有同一性,①不选。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