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情默;1.《谏逐客书》一文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咎于“吏”,“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两句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4.全文的判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客。
5.《谏逐客书》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即,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6.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窃以为过矣”
;8.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强公室,杜私门”。
9.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10.《谏逐客书》中用“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四句话列举秦穆公求贤若渴的事实。
11.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1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在国内起到了“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良好效果。
13.《谏逐客书》中,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
;14.《谏逐客书》中,作者谈及导致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的原因两句是“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15.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是“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7.《谏逐客书》中善于运用假设论证证明观点。文章在列举了秦国先君借助客卿的力量实现了秦国的强大事实后,使用假设论证,指出假若没有客卿的结果是:“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18.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
19.先用七个动宾结构“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肯定性地极力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的句子是:“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
20.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用一个假设句“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总提,然后引出六个连续主谓句而且是否定性的句子进行铺陈。
2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22.以玩好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以美女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24.《谏逐客书》中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说明秦王取人方面应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说明秦王在任人方面也应摒弃秦国的平庸之辈,而任用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