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地理高一必修二笔记 .pdf
文件大小:456.46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5.44千字
文档摘要

地理高一必修二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

一、人口的变化。

1.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的自然增长。

-决定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不断增长。

-不同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不同:工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人

口增长速度加快;二战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医疗

卫生条件改善等因素导致。

2.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迁移。

-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

加。

-国内人口迁移:

-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人口迁移主要是为

了寻找更好的居住地。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移,如支援

边疆建设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

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例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

迁移是因为气候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二、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

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功能分区: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其特

点是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流量大,地价高。

-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高

级住宅区多位于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多位于内城、工业区

附近,与低坡、工业区相联系。

-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地租水平上。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有交通便

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等级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职能:

-大城市服务范围大、职能多、等级高;小城市服务范围小、职能少、等级低。

-城市等级体系:在一个区域中,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

的城市等级体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相距较近。

3.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

-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主要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

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集聚,城市化速度很快,出现了郊区城

市化现象。

-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

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等。

-不利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