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pdf
文件大小:562.87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6.62千字
文档摘要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人口的变化。

1.人口的自然增长。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有的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

如德国、俄罗斯等。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如印度、尼日利亚等。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一些原始部落。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多为此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转变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

从出生率的下降开始的。

3.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

增多。

-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是从东部地

区迁往内地和边疆地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大量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

向城市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例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

迁移与气候有关。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

口迁入西部。

二、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

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城市功能分区: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人员

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分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高

级住宅区多位于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低级住宅区多靠近内城和工业区,环境较差。

-工业区:多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且常位于城市外

缘,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主要通过地租水平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影响地租高低的

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其他因素如历史、社会、行政等因素也会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例如,北京

故宫是历史因素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典型例子。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等级划分:一般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从小到大可分为集镇、城市、

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

高;城市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服务种类越少,服务级别越低。

-城市等级体系:在一个区域中,不同等级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

的城市等级体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相距较近。

3.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从

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化的动力:

-推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

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等。

-城市化的进程: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