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2024-2025学年高三5月联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
作为面向全球海洋领域科学家开放共享的大型科学研究装置,“梦想”号更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利器”,标志着我国深海勘查探测能力和装备现代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开始支持钻探船在全球海域钻探获取深海样品,即岩心。在这个计划中,中国属于后来者。20世纪90年代,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等专家在南海取得高质量连续岩心共计5500米,为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研究取得了3200万年的深海记录。随后,中国科学家参与了多个国际大洋钻探航次。
然而,从数千米的深海海底向下钻探,作业环境特殊,是对钻探平台的极高考验,背后更是各国深海科技实力的较量。此前,具备如此能力的大洋钻探船,仅有美国的“决心”号和日本的“地球”号。中国科学家若想上船参与研究,需要缴纳高额费用,也无法自主组织航次。一位参与过国际钻探航次的中国科学家向记者感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17年底,“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设项目任务正式获批,研发设计的重任落在了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
“这是对我们研发设计能力的信任!”中国船舶集团第七○八研究所“梦想”号总设计师张海彬说。的确,深海钻探被誉为海洋科技领域的“皇冠”,超深水钻探装备的设计建造也考验着一个国家船舶行业发展的综合水平。此前,我国在许多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基本设计上,仍一定程度依赖国外公司。而“梦想”号则是完全由中国的研发和建造团队自主设计建造。
在研发设计之初,团队就对标全球仅有的“决心”号和“地球”号大洋钻探船,力求让“梦想”号达到“小吨位、多功能、模块化”的综合目标。
“针对以上日常运营和国际大洋钻探的现实需求,我们在研发时,就注重以‘小吨位’来控制钻探船的建造和运营成本,同时运用‘模块化’的灵活设计,实现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钻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通过船舶‘减肥瘦身’设计,让‘梦想’号的可变载荷达到最高15000吨;通过‘模块化’切换搭载,让它能‘变身’成不同功能的船舶。”张海彬说。
为了完成这一综合目标,研发设计和建造团队集智攻关,突破了10大类5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完成了创新船型方案、新型连体双月池等多项国际首创设计,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洋钻探船,实现了综合性能的大幅提升和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
例如,为了满足承载大洋科学钻探、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海洋油气勘探等多种功能的同船融合设计,团队充分考虑到不同科考的操作方式和装备特点,在全球首次将科考船中央的月池部分设计为一大一小的连体双月池模式;为了适应不同的钻探需求,设计上将船上的主体钻机固定,配以可拆卸、可切换的灵活钻台,以满足4种不同的钻探作业模式;为了保障大洋钻探的高稳定性,船体动力定位系统采用全球首创的DP3(蓄能智能闭环电网),在节能环保的同时,也能保证在16级超强台风下的安稳和安全。
具有国际领先性能的“梦想”号入列,由中国牵头的新一轮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有望由此发起。“梦想”号将为我国自主组织航次提供关键装备保障,将推动我国大洋钻探由参与向主导的跨越式转变。借助“梦想”号先进的科考能力,也将推动我国与其他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深度合作,促进更多层面的国内外科学交流,为人类共同探索海洋与地球的奥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梦想”号:钻向深海更深处》)
材料二: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一“梦想”号18日正式命名并在广州南沙首次试航。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李金发表示,“梦想”号承载着中华儿女建设海洋强国的梦想,承载着全球科学家“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的梦想,承载着人类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梦想。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150余家单位密切协同创新、中国船舶集团承建的“梦想”号总吨约33000吨,总长179.8米、型宽32.8米,排水量426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稳性和结构强度按16级台风海况安全要求设计,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解到,大洋钻探被誉为海洋科技“皇冠”,打穿地壳与地幔分界面的“莫霍面”体现了“皇冠”的含金量。地幔占地球体积的4/5、质量的3/4,是地球最大的“化学储库”,充满未解之谜。钻透地壳、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是人类的科学梦想。
据介绍,莫霍面在大陆之下约30—4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