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语文.pdf
文件大小:1.87 M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1.16万字
文档摘要

新郑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阶段性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

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有关数字技术的理论、方法,将文学作品和文学研

究成果进行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视听化呈现。文学研究的可视化已从研究内容和研究

成果两大维度推进。

研究内容包括作家、作品等。作家研究方面,文学研究可视化可以全景呈现作家的人地

关系、人社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作家与地理的关系。作家的生活和创作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

理空间,出生地、仕宦地、寓居地、终老地等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家

的生活、性格、情感、心态和创作,作家亲历的这些地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读者不可

能一一亲身前往进行实地体验感受,而研究者则借助不同形态的地图来呈现。人社关系是指

作家与社会的关系,诸如地缘关系、亲缘关系、文学交往等,都可以用社会网络图来呈现。

运用数据可进行空间分析和呈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呈现人力难以发现的一人与多

人的关系、潜在的间接关系等,从而在立体的社会网络中认识作家所受的来自不同社会关系

的影响。

作品研究方面,文学研究可视化可以全景呈现作品现场、地理情感、作品场景等。对于

作品中的场景,简单的可以用视频和图画来呈现,复杂的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呈现。利用

多维度的现场实景照片和考古成果、博物图片、历史地图等,重建作品中的场景,让读者沉

浸其中,获得身历其境的审美体验。在仿真场景中,读者可以化身古代的作者或作品的主人

公,以强烈的代入感体验历史场景,以互动的方式与古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创作心理,

触摸他们的心灵世界,从而产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还可以用动态的地图和社网图来展现文学

传播接受的图景及其动态进程。

研究成果的可视化是将文学定性研究的结论、观点和定量研究的数据、统计结果,用图

形、图像的方式予以直观呈现。比如,有人将唐代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变化的统计数

据,转化为地图、热力图等示意图,这是学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既有学术含量,也

有技术含量,更有美术含量,让学术论文有了赏心悦目的美感。

可视化是文学研究创新的重要推手,文学研究可视化不仅使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的呈现

方式焕然一新,也会改变文学研究的观念、视野和范式。可视化追求全景性,展示关联性。

全景性要求对一个时代的文学进行整体性、全局性观照。而历来的文学研究是选择性的,只

重视经典作家和经典名著,大量作家作品被遗落在文学研究的视野之外,由经典形成的文学

史无法反映文学史的全貌。所以,正如莫莱蒂所说,文学史是文学的屠宰场,因为经典的选

择致使大量书籍永远消失。而文学可视化研究可以全景呈现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图景,展现

大作家、小作家的同场竞技和互动过程,呈现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关联性。这将大大拓展文

学研究的视野广度。

(摘编自王兆鹏《文学研究的可视化趋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是一种视听化呈现,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是其呈现形式。

B.文学研究可视化可用社会网络图呈现作家与社会的关系,会对作家创作产生影响。

C.结论、观点要定性,数据、统计结果要定量,这是文学研究成果可视化必由之路。

D.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创新,也改变文学研究的观念、视野和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例举唐代诗歌研究,借以论证研究成果可视化让学术论文有了赏心悦目的美感。

B.文章引述莫莱蒂关于文学史的比喻性说法,论证了文学研究中大量书籍消失的原因。

C.文章在解释论述对象之后,紧接着按照并列关系,阐释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可视化。

D.文章肯定了可视化对文学研究创新的重要作用,强调追求全景性是文学研究新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