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
一、课程性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国家意志。它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
从政治性来看,该课程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想性上,聚焦学生成长中的思想困惑,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综合性体现在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小学其他课程和初中相关课程相互配合、协同育人。实践性则要求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课程理念
(一)目标明确,坚持正确方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课程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遵循规律,贴近学生实际
遵循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问题导向,聚焦成长困惑
立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人际交往中的冲突、网络生活的挑战、社会规则的遵守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四)坚持实践,激发主体作用
强调实践育人,通过开展主题演讲、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协同育人,整合多方资源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实践平台。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使学生能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具备扎实的法治观念,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应对挫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学段目标
1.第一学段(1-2年级)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温暖与关爱,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或学校。初步了解自己作为家庭和集体成员的角色,懂得做力所能及的事。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和规则,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敬爱国旗、国徽,会唱国歌。
2.第二学段(3-4年级)
能够关心家庭和学校生活,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有集体荣誉感。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懂得欣赏和尊重他人。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初步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知道规则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规则。了解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热爱家乡。
3.第三学段(5-6年级)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参加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尊重各民族的差异,维护民族团结。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增强法治意识。关心国家大事,初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培养爱国情怀。
4.第四学段(7-9年级)
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理解法治的价值和意义,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四、课程内容
(一)小学低年段(1-2年级)
1.健康、安全地生活
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基本的健康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知道上学和放学途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学会避免危险和自我保护。
2.愉快、积极地生活
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体验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乐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心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