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教学案例分析(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docx
文件大小:13.75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1.79千字
文档摘要

研修作业一

一、教学案例分析(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有初步的文本感知能力,但对于文章深层内涵的挖掘、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经典且富有童趣的文章,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过,文中涉及的鲁迅生活时代背景与当下差异较大,学生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梳理文章结构,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主要内容;理解并掌握文中写景、叙事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自然、对知识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三)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鲁迅的照片及简介,播放一段充满童趣的百草园视频,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顺势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讲解读音、写法和释义;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并回答文章写了哪两个地方的生活,划分文章结构。

3.?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百草园部分:分组讨论百草园中景物描写的妙处,从修辞手法、感官角度等方面分析;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补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三味书屋部分: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在书屋学习的场景,思考并交流先生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情感态度。

4.?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开展小型辩论会,主题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哪个更有趣”,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观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写作特色和蕴含的情感,强调重点知识。

6.?布置作业:学习文中写景的手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一处场景,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了合作和表达能力。但在讲解文章背景时,方式稍显单一,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教学中,可引入更多视频、图片资料,或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分享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时代背景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同时,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应给予更多自主思考空间,避免过度引导。

二、教学创新反思

(一)创新点

在教授古诗词时,尝试引入“诗词吟唱”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纯朗读、讲解诗词的模式,借助一些经典诗词改编的歌曲,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让学生在聆听吟唱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并且鼓励学生自己根据诗词的格律和意境,尝试为一些诗词重新编曲、吟唱。这种方式将音乐与语文诗词学习相结合,打破学科界限,独特之处在于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的节奏、平仄,从听觉和音乐创作的角度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二)学生反馈

从参与度来看,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在聆听诗词吟唱时,学生们都全神贯注,不少学生跟着旋律轻轻哼唱。在尝试自己编曲吟唱环节,学生们积极组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讨论旋律。例如在学习《次北固山下》时,一个小组的学生将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节奏结合,创作出独特的吟唱版本,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从学习效果上,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对诗词的背诵准确率和对诗词意境的理解程度都有明显提升。原本一些对诗词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能更准确地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改进方向

1.?优化资源整合:进一步收集和整理适合吟唱教学的诗词资源,建立专门的资源库,同时筛选更优质的音乐素材,方便学生学习和参考。

2.?提升音乐指导:邀请音乐老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在编曲、旋律创作等方面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提升学生吟唱作品的质量。

3.?完善评价体系:制定更全面、科学的评价标准,不仅关注学生吟唱的成果,还要重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创意构思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