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1年11月4日16:50—18:10】
绵阳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5
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
号准确填涂在“准考证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包括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墨子
2.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
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
3.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
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
4.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
5.魏晋史名家陈寅恪指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念等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了数百年。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魏晋时期()
A.儒学正统地位根深蒂固B.儒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C.佛道成为社会发展潮流D.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6.“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唐宋时期()
A.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C.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D.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
7.有学者指出,唐代的士大夫多是开拓型的、外向型的,而宋代的士大夫则多是保守型的、内向型的。宋代士大夫的这种特点()
A.导致了宋词的繁荣B.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C.促成了理学的兴起D.助长了北宋的奢靡
8.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
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9.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B.白银大量外流
C.农业生产未受到重视D.市民阶层兴起
10.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
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B.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
C.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11.明末清初有位思想家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强调规律不能离开客观事物本身而独立存在。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出自于()
A.朱熹B.王阳明C.李贽D.王夫之
12.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成就()
A.推动古代天文学的产生B.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
C.具有较浓厚的迷信色彩D.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实用性的特点
13.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