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中并无葬具,而中、晚期墓葬发生了变化。大墓不但规模大,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如有洁净的白陶、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陶和优雅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随葬1件陶鼎。由此说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①创建了国家的雏形②出现贫富分化③生产力水平提高④产生了私有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3.春秋初期,各诸侯国一直沿用西周的法律。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所制刑书“铸之于鼎”,正式公布晋国的成文法。之后各诸侯国纷纷颁布本国法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各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 B.各诸侯国中央集权的加强
C.周天子的权威得到了巩固 D.西周的礼法制度遭到破坏
4.汉高祖时“非功不侯,非侯不相”。武帝时,公孙弘出身布衣,年四十“乃学《春秋》杂说”,后武帝复征贤良文学,地方推荐,弘固辞不得乃应征,对策甚合武帝意,被置第一,从此一帆风顺,为相六年,年八十终于相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有①贤良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②布衣为相客观上加强了君主专制③公孙弘为相表明“中朝”形成④治《春秋》者拜相体现儒学地位提升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汉初的政治统治呈现出“东西异制”的特点,西部为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东部为诸侯国,“从俗而治”。这一差异表明
A.汉代东西部的经济水平差异巨大 B.战国时期西部改革更彻底
C.文化习俗差异是东西异制的根源 D.汉初全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6.西汉成帝时,其母王政君的兄弟王凤、王商、王立、王根等四人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封侯者前后达九人,甚至出现了“政事大小皆自凤出,天子曾不壹举手”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
A.说明官吏选拔制度不完善 B.暴露了汉初分封诸侯的弊端
C.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D.反映了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7.阅读下列“《通鉴》集注”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①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出家的佛教徒)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②“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可以为国作战。”
③“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下列对以上三则资料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②注释①,③说明背景 B.①注释③,②说明动机
C.②注释③,①说明结果 D.③注释①,②解释起因
8.北魏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未带来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
9.在唐朝时,有着对弹劾的限制程序“关白”和“进状”,唐肃宗曾一度废除这些程序,御史一旦发现官员违法失职,可直接实施弹劾,无须“关白”和“进状”。唐肃宗此举
A.易导致监察权力的滥用 B.助推了监察与行政分立
C.扭转了监察权弱的局面 D.提升了官员的从政能力
10.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硕学名儒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这一做法
A.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C.可能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D.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
11.《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
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 B.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
C.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 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
12.下表为宋代“磨勘”(即考核复验)在铨选中发展演变的概况,该举措
时期
概况
宋太祖时期
宋太祖开宝初年,形式上沿用了唐代的做法,命令合格的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