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1.3严于律己(教学设计)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统编版2024).docx
文件大小:161.1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1.65千字
文档摘要

七年级下册《11.3严于律己》教学设计

课题

11.3严于律己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下册

课标

要求

法治观念: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远离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教材

分析

本课先通过不同违法的责任认清“法不可违”,推进到最严重的违法犯罪及责任(刑罚),

让学生敬畏法律、远离犯罪,最后落脚到与犯罪行为作斗争,严于律己,守住底线,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本框“严于律己”主要探讨了犯罪的避免情境假设,青少年犯罪法条学习,不良行为是如何演变成犯罪的。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敬畏法律,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底线思维,学会自律,保持清醒头脑、不冲动,从点滴小事做起,堂堂正正做人,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

学情

分析

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涉案未成年人对法律知识多少有些了解,但对法律边界却又认知不清。如有些未成年人不知道与14周岁以下幼女自愿发生性关系构

成强奸罪,或是知晓但心存侥幸心理;有些未成年人认为自己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也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显现。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不良行为习惯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的认知,引导学生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底线思维,学会自律。

核心

素养

目标

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依法自律、自觉守法的法治信仰。强化法律概念、后果意识,引导学生认清危害,不抱侥幸,厘清认知。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

重点

预防违法犯罪

难点

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犯罪的特征?

2.刑罚的种类?

引入课题:11.2严于律己

学生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PPT图片+材料呈现)

生活观察: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如何评价上述行为?

结合经验说说,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违法行为的发生?

教师引导: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探究与分享1

阅读课本P100页的探究与分享两个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3分钟,每个小组要有一名记录员记录观点,然后指派一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

1.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

2.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遇到这些行为该怎么办?

3.有人说:“年龄小的人与犯罪无关,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你认同吗?

知识拓展播放视频

教师引导: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

(1)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探究与分享2

(1)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2)陈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对我们有何启示?

陈某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探究与分享3

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材料阅读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激发学生探究

的欲望。

以积极饱满的

姿态投入到新

课学习。在教

师的引导下,

开动脑筋,积

极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

归纳问题

法》,说说以上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什么区别?

教师引导:区分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播放视频

教师引导:(2)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知识拓展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课堂小结

总结提问:请结合今天的学习和自己的理解,学生谈收获,教师依照思维导图概括总结。(预设2分钟)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1、珍惜美好生活

11.3严于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律己3、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4、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4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